记得大学时候最喜欢读卞之琳的断章,现在还能记得原文: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初很为他描述的意境所打动,但后来方知却是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据诗人所言,此诗原本是要表达一种相对性,看来以情诗解读却是肤浅了。
后来年岁渐长,才慢慢有所体悟。佛家讲究因缘,道家讲究阴阳,都是相对性的一种影射。也才知道,世间所有一切,也无不如此。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也是对于平淡生活的相对表达。爱恨情仇,离合悲欢,亦无不如此——想想也叫人难以释怀。毕竟,看得见是一回事,要做到却是另一个概念了。
说到这,诸君大概能够了解笔者想要表达什么。人是群居动物,总忘不了拿自己跟别人比较,一旦觉得哪里比别人差了,有的人是忌妒,有的人稍强,会奋力追上。人也就这样追着追着就老了一生。可是据我所见的,很少人会主动拿自己去与处境不如自己作个比照,于是,人总是很忙碌,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想停下来已是不能,就象穿上了童话里的红舞鞋,据说是舞到了天外边。基于此,人们往往有了这样一个循环,太忙了,忙得没有一点时间思考,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忙?忙来忙去又是为了什么?
当然,有部分人是不愿思考,因为思考往往痛苦。但我们知道,以大众化的目光来看,最快乐的莫过于猪了,有了食物就哼哼个不休,仿佛世界上的快乐都在于那一把饲料了;但猪是从不思考的。也有部分人会认为思考往往没有个结果,如“人为什么而活着”得出的结果到最后仍不免是个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结论。但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却全靠了这种思考的力来推动。
回到正题。人们的痛苦,是因为有了比较,有了自卑与自惭形秽,有了不知足。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悖论,人因不知足而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但也因不知足而使自身变得不快乐。这这构成了一个相对性,奇怪的相对,奇怪的统一,而且似乎已经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了。
其实说到底这也是人的一个永恒命题。破开这个死结,办法何在?萨缪尔的幸福方程式这样表述: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即人的主观感受)。相对分母的欲望而言,就算你有百万身家,统帅江湖,但你感受不到快乐(效用趋零),无疑也得不到幸福。
明白了吗?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如何去做就要考大家的水磨功夫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知道了打渔的方法却不等于就去打。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