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景帝事先传旨,当天要上朝,因此文武官员早就等候了。
只是很奇怪,承天门关了,大家还想叩门,但是楼上守卫庄严肃穆,凛然不可侵犯。
都不是聋子,里头一片喊打喊杀的,怎么会听不见。
都不是傻子,石亨一介武夫,造反也做不了皇帝,肯定是南宫那位在折腾。
只是明显,景皇帝有备而来,那么局势不言而喻,大家都识趣的闭上嘴,相互看了看,于谦、范广等人都不在啊。
天色已经大亮,里头终于消停,城门打开,传皇帝的旨意:上朝!
一路只看到锦衣卫和禁军正在收拾残局,众人心中一凛,就看到锦衣卫抬着一个浑身蒙着白布的人走过,风吹过,露出头脸,那人身穿黄袍,二龙戏珠宝冠被人随意的提着,蓬头垢面,身上还带着箭,紧闭着眼,脸色惨白,似乎已经没有生气了。
太上皇。
大家停住了脚步,面面相觑,有默默垂泪的,也有闭上眼睛的。
都没有说话。
这一天,终究是来临了。
没想到,兄弟之争,以这种方式落下了帷幕。
大家在心里发出一声叹息,继续往前走。
得到消息的时候,景帝正在坤宁宫梳洗,很久没有说话。
事实上,这几天他人在坤宁宫,身边的消息却从来没有断过:
朱骥的锦衣卫奏报石亨和徐有贞、孙继宗等人密谋;
金英奏报曹吉祥前往拉拢孙镗;
兴安奏报曹吉祥和太上皇商量择日起事;
守卫宫门的太监、太后身边的宫女前来禀告:曹吉祥面见孙太后;
于谦表情如常,石亨想要调动兵马,他制止了;
徐有贞什么打算,景帝也心知肚明,尽在掌握;
甚至事发当天,王骥的儿子王瑛急匆匆前来叩门,说徐有贞等人准备造反。
天意人心,不言而喻。
而这波人从出发、到前往南宫迎驾,到前往承天门,一路都有锦衣卫的人马回报;甚至孙镗取代李瑾,本就是他的安排。
良久,景帝才睁开眼睛,把太上皇送回南宫,听候发落。
同时招呼,请靖安伯上朝。
正在乾清宫旁边弘德殿休息的于谦接到消息,闭上了眼睛,事已至此,能说什么呢?不管怎样,景帝答应,不杀太上皇的家人。
反正皇位在宣宗皇帝的后代手里。
反正太上皇的家眷不会被害——这个得看景帝的良心。
——他已经尽力了。
何况,景帝没有让他直接参与这次事件,已经是给面子了。
汪舜华说的很明白,这件事,不要让靖安伯参与,脏了他的手。
她抬头看着于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愿先生以天下苍生和国家社稷为念。”
于谦虽然忠诚,但不是愚忠,否则不可能喊出:社稷为重,君为轻。而今这话从汪皇后嘴里出来,不知道什么感觉。
他也知道,景帝体弱多病,一旦崩逝,即便他的儿子当了皇帝,有太上皇在,这皇位能不能坐稳,都不好说。
这也是景帝和汪舜华必须除掉太上皇的理由:景帝在,还能镇住局势;否则仅凭汪舜华,在礼法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在关乎皇位延续的问题上,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且不说景帝本身比太上皇出色太多,即便是汪舜华,也胜过太上皇。
既然知道景帝并没有病入膏肓,于谦也就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汪舜华垂帘听政的可能;就算是,又如何呢?景帝肯定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也是汪皇后的儿子,她就算独揽朝政,将来势必还是要归还给皇帝。
明朝不是唐朝,汪皇后即便有武则天的能耐,也不可能有武则天的际遇。
更何况,武则天最后不也还政给李唐了?
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可以任性;汪皇后只有两个儿子,年龄都还小,估计也不敢胡作非为吧。
于谦这样想,景帝也这样想。
如果说哥哥和老婆之间,不知道如何取舍,那么加上自己的亲生儿子,分量不言而喻。
更何况,儿子能否顺利继位、能否坐稳江山,既关乎血脉的传承,也关乎身后评价。
在这个时候,轻重缓急是那么明显。
他闭上了眼睛:终于结束了。
似乎坐久了,行动有些艰难,汪舜华赶紧扶他起来。
他转脸看着汪舜华:“这天下总归是你的。”
汪舜华愣了一下,景帝咳了一声,捂着嘴,挥手起驾上朝。
终于等到了这个结果,汪舜华心里说不出什么感觉:除掉了太上皇,而且以这种方式除掉,景帝对她会不会有什么想法?他还能容得下她吗?即便不做什么,这后宫一枝独秀的时代,估计也过去了吧。
事实上,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在太上皇的问题上当恶人。
景帝要想当皇帝,也想当弟弟;群臣有君臣大义的名分,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不能当恶人。
只有她,阻拦出征的王妃,失去儿子的母亲,母仪天下的皇后,有足够的理由憎恶和仇恨太上皇,也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面对太上皇。
她心甘情愿甚至主动请缨成为景帝对付太上皇的先锋和利器。不管是幽禁南宫,还是阻挠太子出阁,不管太上皇何其愤怒,不管下面何其不甘,只需要她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所有人闭嘴。
不是因为她贤良淑德,更不是因为她德高望重,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后,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她对太上皇和太子能做得出任何事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