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扬州水营,李泰先是视察一翻,觉得还可以。
隋唐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较快,其中的造船方面,生产规模大,产量也多,且技术水平也高。当时的中国,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尤其是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船,因此有了“海上霸王”之称;而在唐初,仅洪州一处,就造海船五百艘。而为攻打高丽,朝廷更是大肆造船。而在造船业方面,已经有能够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也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将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后世海船、战舰等的知识应用到唐朝的船舰上,一直是李泰心中的强烈想法,如今,征得李世民同意,李泰自是十分乐意如此。
暗自记住一些缺陷,李泰等人视察完之后,就讨论起来,主要是对于初唐时期的船只、战舰的一些强化、改革。
“诸位,本王认为,战舰外层可包裹铁皮,并开设隔水仓,可防止船只被凿穿或触礁时的自救能力与逃生时间,不知你们意下如何?”李泰喝了口茶,淡淡地出了自己的想法。
几位水军将领与造船工匠互相对视一眼,眼中有疑虑,一位工匠恭敬地开口,“殿下,这样的话,湛江该建成何等规模,另外,有些您提出的,我等不太明白”
李泰微微一笑,自怀里拿出一张早就画好了的船只结构图,“您老看看这,过几天再决定是否能成吧,本王就先行一步了”伸个懒腰,李泰从容离开水营,留下拿着他亲手设计的结构图惊叹的工匠和水军将领。
路上,李泰思考着,自己来了扬州,该是对在对外交往文化、贸易等做长远打算了。
唐朝海路对外交往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海上交通路线的开辟与利用。在唐代,取道南海前往西方的人数和航海路线都有所增加,直航能力也有所加强,形成了南海交通发展和繁荣的局面,并表现出了取代陆路交通地位的趋势。较之前代,唐朝人对非洲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准确。与此同时,唐朝通过黄海和东海海域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唐代载籍的非洲国家甘棠、殊奈等国。但甘棠国在贞观十年(636年)就向唐朝入贡,据载,甘棠在“大海南”,今人认为应在“非洲东海岸”。殊奈国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被史家目为“绝远”之地,殊奈国自古未通中国,在贞观二年(628年)十月,首次遣使唐朝。想到非洲,李泰就有了打其占全球七或八成的钻石的主意,可惜,唐朝时期,这类手工业怕是还达不到要求吧。
而对于造船方面,隋开皇年间,就有了五牙、黄龙、平乘、舴艋等规格不同、用途各异的战船。唐代造船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唐兵船有楼船、蒙冲、战舰、走舸、游艇等,其中一种名“海鹘”的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其船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稳定性较前大大增加,航海性能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唐人李皋还设计了由转轮驱动的车船,“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对外的海上贸易,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之都——马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