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既然如此,人的内心深处应该是回避悲剧,趋向于喜剧的。那为什么悲剧会有强大的吸引力呢?就连有些悲剧电影的宣传单,还要专门提醒:带上手帕!以此吸引更多的眼球,为什么?
有人认为:欣赏悲剧是人对自己孤独的抚慰、倾诉。
虽然人有群居、避开孤独的本能,但性格怪异的人更难找到同伴、更需认同。出于自我保护,每个人最隐秘的部分都是不能与别人分享的,而这种孤独也是需要认同的。孤独意味着孤立无援,使人产生悲哀情绪,需用悲剧来同感。
好像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用于每个人。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孤独的、性格怪异的人,但却对悲剧情有独钟,好的悲剧甚至百看不厌。
思来想去,不少人欣赏悲剧,大概跟我一样,实际上是在完成一个完整的自虐过程,以此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这在欣赏悲剧时却是大忌!你必须进入角色,才能更精准的把握人物内心,更真切地对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感同身受,从而达到自虐的目的。
比如:看梁祝,你就必须扮演祝英台;看红楼梦,你就必须化身为宝玉;看泰坦尼克,你就必须变成露丝。总之,你必须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最痛的、最苦的、最心碎的角色,最好痛彻心扉,痛到肝肠寸断,痛到生无可恋,死亦无所惧!
好了,你的目的达到了,该结束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剩下的事情就是慢慢回味,慢慢疗“伤”了。
欣赏悲剧的必备物品:纸巾,纸巾的用量多少可以衡量你是哪种级别的悲剧爱好者。
欣赏悲剧的大致过程:期待——酝酿--痛--很痛--痛到极致——恢复--再次期待(比上次更期待)。这就如同喝海水解渴:第一口的时候很爽口,可是喝完后会口渴,喝越多海水越口渴。
悲剧是悲惨的;欣赏悲剧是痛苦的;欣赏悲剧的过程如同自虐。那为什么不少人对悲剧如此偏爱呢!有生理解剖的资料表明:人类的痛神经和快乐神经紧紧相连,痛苦的感觉很容易牵动快乐的情绪(饱神经和睡神经靠的也比较近,不然吃饱了为什么会犯困),所以,咱们老祖先才发明了“痛快”这个词(老祖先总是很聪明的),白岩松不也有本书叫什么痛并快乐着吗!
在文学艺术领域欣赏悲剧,于人无害,于己无伤,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过了分,像无知的包法利夫人那样,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扮演一个悲剧角色,一次又一次地过上一把自虐瘾,欲罢不能,其结果自然是要命的!而无论如何,我们能够活着,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