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一章传承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倒是觉得阎大工能赢。”陆游说道“也许唐辉的蒸汽机某一个项测试能胜过,但整体性应该是阎大工更强。”

    “这样的公开对决根本不应该做。若是今天哪一方败了,那他名声就完了!”

    “并不是说在对决中失败了就没用了。唐辉能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就造出实用型不差的蒸汽机,水平不比阎大工稍差。父皇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这么一个人才。”

    陆游点了点头,算是表示同意。又指了指厂房内的前台“大王,不坐到里面去吗?”

    “用不着,在这里看看就够了!”

    就在赵伯铭三人低声说话的时候,唐辉已经结束了一切的组装和调试,走到了赵师弘和沈胜的那一边。

    “有把握没有?!”赵师弘低声问着。

    “把握?”唐辉冷笑了一声“不,我赢定了!我造的蒸汽机比工程院的要更加省煤。如果是放在煤矿里抽水,那无关紧要,但若是用在长途运输中,煤炭用得越省,那就代表船只走得越远”

    赵伯铭和宁易、陆游从工程院里出来,三人都无意继续参观后续的实验。虽然胜负依然没有决出,真正要评判两种型号蒸汽机的优缺点,分出高下来,至少还要测试几个月的时间。但在前面的几个实验中,已经表明了唐辉的发明的确更胜一筹。这名以一己之力,就压倒了由一个大工带领的研究团队的年轻机械师,在今天的测试上便已经一举成名。

    秦王的马车此时正停在工程院外,三人上了车后,宁易随即敲了敲马车车厢壁,对车夫道:“回府!”

    清脆的几声鞭响之后,马车掉头离开。

    寂静笼罩这车厢,三人沉默的坐在马车中。对于横空而出的赵师弘,让宁易和陆游都有些觉得不妙。虽然唐辉的成功,除了资金以外,与赵师弘的关系并不大。但能从提拔出唐辉这样的人次啊,代表着他用人的眼力。而蒸汽机这样的一个关系到大宋未来的发明,有一半的权利是控制在资助人赵师弘手中。可以为他引来许多新兴工商势力的支持。而赵师弘本人,在去年秋后,便学着赵伯铭当年的所为,改名换姓,加入了军学。近一年来。他的表现也是足够出色,论成绩,在年级中还是数一数二。

    宁易看了看半阖着眼皮的赵师弘,突然打破了沉静:“大王!”

    “不用担心!”赵伯铭知道宁易想说什么,笑着比出手势,让他不必再说。他笑得很轻松,并非是强颜欢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意。

    赵伯铭已经走出了去年江南变乱的阴影。他为了迎合军方的渴求,成功的推动了远征西域的战争。他的努力虽然直接引发了江南金融风暴,但并没有得罪任何一个有能力干扰储位制定的权贵。而他的父皇在给了他一个教训后,又及时出手保住了他。最后,将朱熹等一众谣言惑众之辈流放海外,使得民间怨有所归,六大王的民间口碑也并没有怎么下降。

    去年的江南金融风暴影响到的仅仅是江南本地。如楮币局、三大银行,还有东洋、西洋商业协会,这些控制者大宋财计命脉的巨无霸,都是毫发无损,甚至在其中赚够了利润。三大银行、两洋商业协会的股东,是以天子为首,云集了天下的顶级豪商和各大藩国。比起江南的富户,站在这些银行、商业协会背影中的大人物们,才是真正掌控大宋命运的中坚力量。

    至少现在赵伯铭在这一番变乱中,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在他父皇还在的时候,决不能随意向军中插手——这一点他虽然一直都有所自省,但还是比不上亲身经历带来的教训——父子间虽有血脉相连,但天家岂有私情,一旦与皇位有上瓜葛,再多的亲情也是一团狗屎。

    赵伯铭终于知道,一名真正合格的太子,应该像他的那位已经过世了的大哥那样,处处以父皇为先,远避军方,偶尔表现一下仁心,那就足够了。太子并不是天子,作为皇位储备和保险,在皇帝尚在的时候,要懂得藏身于阴影之间。太过放纵自己的权欲,便会引来天子的雷霆之怒,而天下所有人的命运却取决于九五尊,太子也不可能例外。

    ‘幸好父皇只是想给我一个教训罢了,并不是嫌弃。’

    马车迅快的在道路上疾驶,不过坐在厢壁厚近两寸的车厢中,却是一片寂静,甚至听不到什么声音。寂静中。赵伯铭突然开口,对自己的左膀右臂道:“你们怎么不问今早父皇唤我入宫究竟为了何事?!”

    陆游和宁易抬起头,看了看赵伯铭的表情,便问道:“是不是有什么好事?”

    “父皇想下诏征集天下英才,编纂一部皇宋百科全书!”

    “皇宋百科全书?!”宁易皱了皱眉头,问道“是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那样的大典?”

    赵伯铭点了点头:“对!就是集合天下所有学科的大通典。”

    典籍不是单一的书册。而,对于尊崇以教化、传承为上的儒家,从而稳定皇权的历朝历代来说,任何一次大规模编辑综合经典,都是一项保证天子权柄、象征朝廷文治的巨大工程。

    为了彰显朝廷的文治之功,更为了让自己坐上皇位更加名正言顺,赵光义和他的儿子赵恒,都下令编纂炫耀文治的大典集。而另一个世界的后世,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至于满清乾隆时的四库全书,更重要的用意还是放在毁禁对统治不利的书籍上。

    在大宋初年,赵光义和赵恒的统治期间,一共有四大典籍部书被编纂。有百科全书类的太平御览、史学类的册府元龟、文学类的文苑英华,以及小说传奇类的太平广记。

    不过洪武朝已经三十年了,虽然因为教育普及的缘故,国中文风浓郁,好学成风。但一部权威性的大典章,却始终没有编纂。有许多士子曾经上书,请求天子下诏。如今赵瑜便趁着六十大寿,准备召集天下各行各业的英才,编写一部皇宋百科全书。

    “按照父皇的意思,这部皇宋百科全书不属于传统的经史子集目录系统。而是融合收集大量科技类的图书。而且并不是编纂出来就算完的,日后还要十五年一修订,一甲子一重修。在皇宋百科全书中,无论文史经典,还是各类科学、创造,同时还有人物。用类似于字典、辞海那样的条目注释,一起编辑起来。”

    “这可是项浩大的工程,绝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而且无论谁来主持,都做不到糅合所有人的意见,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才能是一回事,身份地位其实更”陆游话音突然顿住,盯着赵伯铭,而在他之前,宁易早已将目光钉在赵伯铭脸上。两人一齐难以置信的问道“难道?”

    “没错。”赵伯铭唇角上翘“父皇打算让我挂名领衔,作为主编来主持编纂。”

    宁易、陆游对视一眼,几乎是喜不自禁。这个任命政治意味很浓。甚至可以与当年懿文太子代替皇帝登坛祭天相提并论。编纂百科全书的工作肯定很是繁重,但可以让赵伯铭趁机避开日后的风波。而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要与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共事,当然也会结下深厚的人脉关系。这可以让赵伯铭了解到大宋现有的各色人才,为他日后登基用人打好足够的铺垫。

    虽不能说太子之位已经确定,但赵伯铭的确是想着他梦寐已久的位置,前进了一大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