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疼痛袭来,又痉挛了,小腿肌肉紧如铁石。窗外的寒风咆哮,冷寂痛楚灌满偌大的乡间小屋。轻轻地揉搓着,肌肉渐渐柔软了。我静静地躺着,想着白天与朋友的谈话,讲到痉挛,还谈到了缺钙。朋友说,这么大的人了,又不是老人小孩,还缺钙。
我想也是啊!这么大的人了,个子不见长,体重还是那样,怎么还缺钙呢?城里时好像没有这么缺钙啊!缺钙的原因是什么呢?思来想去,唯一理由就是在乡村的缘故了。
乡村记忆是美好的,湛蓝的天空,厚实的大地,清澈的河流,广袤的田野,秀美的村庄,温暖的老屋。又一次来到乡村,不是重温旧梦,而是肩负使命,寻找让乡村挺立的脊梁。
记忆里的乡村是温馨的,夏日傍晚,男人搬出凉床,女人吆喝着孩子,老人悠然的摇着蒲扇,孩子端着碗满地跑。冬天,男人围坐炉前“咝”地一声,一盅酒流进肚,脸膛染着炉炭的火红,抽出一支烟点上,闲谈着一年的收成,谋划着来年的希望。
走在尘土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我心里杂味丛生。萧瑟的村庄,空洞的房屋,头发凌乱的老人,眼神迷失的孩子。中国的文明离不开乡村,乡村的厚重,乡村的历史,乡村的文化,支撑着中国一路走来,中国历史由乡村串起的。
农民是土地的,也是思变的,土地承包是土地的一次革命,乡村昌盛时期到来了,人人脸上都挂满了笑。春去秋来,硕果累累,炊烟缕缕,乡村弥漫着久违的饭香,米粒胀满锅,孩子第一次瞧见大人的眼神里没有了苛斥。粳米饭是多么的香甜,不用一根菜,就可以一气吞下三大碗。
农民是纯朴的,感恩着大地,絮絮叨叨着,希望之光在其眼里大放异彩。农民更加卖力的侍奉着大地,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庄稼是不会亏待勤劳的农民,它们疯了似的长,稻穗低头再低头,产量一再创新高。收获的喜悦没有在农民脸上日渐灿烂,反而一天天枯萎了,他们怎么也笑不起来,也理不清,怎么产量提高了,日子却难了。人还是这么多人,地还是这么多地,怎么日子一日不如一日呢!农资疯涨,税费疯涨,反正都在涨,该涨的涨,不该涨的也涨。他们甚至忘记自己的身份,在家务农还得交务工费,杀自己的猪也得缴费,他们弄不清了。
打工潮的泛起,卷走了村人,悄无声息中乡村冷清了,没有往日的喧闹。大片土地在荒芜,乡村里少了男人,少了年轻人。读书是一个赔钱的事,一个孩子读书就是一个债坑,两个孩子那就是终身债坑,谁愿意往债坑里填钱,有几个还愿意孩子完完整整地读书了。草草读几年,又是一批少年在乡村隐去,寻找他们的生活。
春节的乡村是火红的,人人都在忙碌着。其间,有一群穿着劣质花哨衣服的人,一定是打工回来的,他们一脸灿烂,背着大包小包,有女人的花衣,老人烟酒,孩子的玩具。他们没有忘记挨家挨户的走动,操着半生不熟悉的外乡音,敬着本地见不着香烟,回答着重复的话:“钱不多,但比在家种田好多了。”村干的嗅觉是灵敏的,他们先是大大地表示由衷的敬佩,外出打工者是乡村难得的人才,将来出人头地时不要忘记乡下的土干部。接下来就是十分地不好意思,刚回来就提这事,可不得不提,又不是你一家,荒芜的土地是没有种,但还是多少多少亩,税费多少多少元,这些是得缴的。笑容瞬间凝滞,但大家都不想扫兴,如数上缴就是了。村干满脸红光打着酒嗝,又大大表扬一番,然后皆大欢喜扬长而去。
春节是短暂的,冬天的日子本就短,整天的酒局牌场,倏忽间又到了外出的日子,人人又打起了背包,恋恋不舍地走出了乡村。老人满脸泪痕,这一走又是一年。孩子少不更事,在大人的诱惑中想像着丰硕的果实。打工者也想在家多赖几天,可不能不走,他们还得要那些永远也无法接清的工资。
打工似流感,一批男人带一批男人。那时还没有性饥渴这个名词,只知道一年难回来几趟,那么壮实的男人,怎么就能忍得住,熬得过来。开始,男人总是找机会回家,虽然路费昂贵,出行不便,但男人还是三五个月回来一趟。女人满眸含情,娇声嗔怪,男人的疲惫在爱液中消融。渐渐的,女人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