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妻子总是喜欢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而我却不愿意,免不了要说她几句,她也嫌我唠叨总会反唇相讥,说开了灯心里亮堂,省了这几个钱干啥。为了保持“安定团结”大局,我并没有“短兵相接”只好“退避三舍”心中难免悻悻的,也在反思:我真的变得小家子气吗?
想来想去,思绪万千。脑海里不时闪着那盏油灯的灯火,桔黄的火光,扑闪扑闪,有时灯芯上长红红的灯花,真是灯火如豆,然而,就在这样灯光中,我们一家人要在灯下吃饭,母亲要在灯下剁野菜,父亲要在灯下织鱼网,我们兄弟几个要在灯下读书写字,一家人各行其是,其乐融融。
改革开放之初,村里刚刚开始点上电灯,但我家穷没有钱点电灯,只好点煤油灯,有时煤油供应紧张,买不到煤油,到了晚上,家里瞎灯黑火的,母亲从祖母留下的杂物堆里找出一盏油灯,一个尺把高的竹筒,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铁锅,一些细细的灯芯,母亲把每天炒菜节省下来油倒在小铁锅里,点上一根灯芯,便成了那盏油灯。每到晚上,一家八口人就在这样的灯下吃饭、做事和学习。当然,这一点油是照不了多久的,等油耗尽,灯火熄了,我们便去睡觉,兄弟几个挤在一张床上开始了我们的“故事世界”
母亲也为我开过“小灶”是在我参加高考的那年,临近高考的几个月,我上了晚自习回家后,还想看点书,母亲又重新为我点起那盏油灯,而且还加一根灯芯,两根灯芯一点,亮了许多,我对母亲说,为了省油就点一根灯芯吧,母亲反对说:“不行,可不能把眼睛看坏了,你是我们家的希望。”我听后,鼻子一阵酸楚。当时,天气热,蚊子多,家里没有钱买蚊香,为了不让我被蚊子叮咬,母亲用一个桶盛大半桶水,教我把脚放进去,她还不时拿着扇子过来给我拍风驱蚊。在那盏油灯下,我在母亲的呵护下,坚持了三个月,最后,考上师范专科学校,成为我们村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也遂母亲和家人的愿。那盏油灯的灯火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
如今,生活条件是今非昔比,城里人几乎是电气化了,烧水炒菜用的是气,点灯吹凉取暖看电视用的是电,随手一开不是气就是电,是多么的方便,方便之后就要忘了本色么?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点也不错。
那盏油灯在我心中永不消失,灯火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