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景如一道美味佳肴,深深地吸引着天下众多游客,令人垂涎欲滴,我便是这众多游客的一个。由于种种原因我长时间未能如愿成行,也就无法品尝。庆幸的是今年五一节,因要到浙江衢州赴朋友酒宴,得以实现西湖行之愿。
衢州距杭州百余公里,驱车而去就个把小时。浙江山居多,我们的车在杭金衢高速上行驶,穿梭在众山中,山上的景物如放电影般地从眼前掠过,除了绿色不留什么印象。车驶入高架后,便进入了杭州市区,一座城市的风貌展现在眼前,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之江大桥、复兴大桥和摩天大楼。见了这些建筑,心想离西湖就不远了吧。是的,她就在你的眼前,但是,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如今的杭州今非昔比,交通交错没有一个熟知路途的向导,进去了就象进了迷宫,你走得越快可能离目的地就越远,我们就体验了一阵,幸亏车上装了导向,才安全到达西湖风景区。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如此说来,游西湖的最佳时节当数阳春三月。三月的江南莺飞草长,花放柳飘,细雨绵绵,和风习习。江南中的西湖自然是美不胜收。五月的西湖是否美景依然?
来到西湖畔,最震撼我心的非景非情,而是人是车。西湖风景区的每条道上行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一辆挨着一辆,车流如龙,既不见首也不见尾,每辆车就像龙身上鳞片,色彩斑斓,又像一个个七星瓢虫徐徐爬行。环绕西湖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形成巨大的人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几十万人把西湖箍成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水桶,滴水不漏。置身其中,你才能感受到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人多自然有热闹处,拍照的抢风头,都想站到最佳位置;骑自行车的抢时间,拼命穿梭在人群中;买吃的抢味道,都想早点尝到杭州小吃;想划船的抢先机,排成长长的队购票;烧香拜佛的抢机缘,争先恐后为菩萨上香。偌大的一个西湖一个“闹”字了得。
然而,西湖真正的美景属于古典美,不在“闹”而在“静”古人常把西湖比西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有很多诗词加以赞美,最为精妙的莫过于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之美在于外表的恬静,内心的宁静。西湖向来就以十大美景而闻名中外,十大美景无不与“静”相关。“苏堤春晓”展现的是黎明时分日出东方的寂静,即便是偶尔听到虫叫鸟鸣,那也是“鸟鸣山更幽”的效果。“曲苑风荷”展现的自然是酒坊的幽静。“曲苑”是南宋朝代设置的酿酒作坊,作坊中的荷花在微风中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平湖秋月”展现的是秋天月夜下西湖的平静。秋天是大自然归于宁静的季节,皎洁的月亮下西湖的水波停息,一片安静祥和。“断桥残雪”展现的是西湖冬天的冷静。断桥位于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一处伤心地,残雪未融,何等冷静。“南屏晚钟”听起来似乎与“静”无关,其实不然,它展现的是寺院的安静。日薄西山后,人声渐少,暮色中飞鸟归巢,大地回归宁静,远处的寺院传来悠扬的钟声,更显得安静。“雷峰夕照”、“双峰插云”、“三潭印月”的情景更离不开一个“静”字,夕阳下的雷峰静静地矗立着,如一位从远古起来的老者注视着西湖发生的一切,见证了历史的演变。西湖的南山的南高峰与北山的北高峰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如站岗的哨兵默默不语,守护着西湖的一草一木。西湖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月下的湖与岛相互拥抱,窃窃私语,共享宁静之美。“柳浪闻莺”、“花港观鱼”也得在静处欣赏,试想人声鼎沸、热闹喧哗,鱼岂能泰然自若地游哉悠哉?莺又岂能怡然自得地唱歌?人要享受这样的美景恐怕不敢高声语。
如今,西湖的静美已经被现代人的“闹”所打破。十里白堤处处是人,中间的石道上走不下,就走湖边两侧,有的干脆就走在花坛草坪上,尽管有管理人员的巡逻检查,但是总有人就是不听劝,于是乎,花儿凋零,草儿枯萎。照理说,五月的西湖正是草木茂盛时,绿草如茵,可是白堤上的草坪枯黄,随处可见人迹,令人痛惜。西湖边本是游客欣西湖美景的地方,可是隔不多远就能见到舞队,放着大声的音乐,跳着华尔兹和探戈,跳舞者跳得那么起劲,游客欣景的兴致却大减。
目睹如此景象,我在想:现代人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找到与精神文明的平衡点。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思维和思想,能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传递精神文明。文明出行、文明游览、文明待客是我国民众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的素质和文明关乎中国梦的实现,绝非小事。
五月西湖行,收获的不只是景更多的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