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周边的洼地并不是说就是完美无缺,这个地区有严重的卫生问题。因为土地不需要施肥,所以这里没有积肥的习惯,无论大小村庄,街道上没有公共厕所。居民家的厕所只为挡人耳目,也并不注重攒粪。猪、鸡都到处跑,不用栏圈。村庄到处是人畜粪便,没有人拾粪,都是任其风干或靠下雨时冲净。到处有一种恶臭的空气,朱由校在船上路过高地上的村庄都是保持屏住呼吸的状态。
恶臭暂且不提,这样的环境还导致夏秋季节蚊子特多。在朱由校的医学认知上,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寄生虫病、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这是与“上坡地”对比,不好的方面。
船夫划船带朱由校等人穿过辽阔的水面,抵达离济宁城不远的岸边,付完摆渡钱以后,皇帝一行人进了济宁城。
进了济宁城以后,朱由校觉得旅途的劳累根本就不算什么了,这座繁华的商业城市是他微服私访的最后一站。考察完本地的民情和了解河道总督左光斗的治水情况以后,皇帝就可以安安心心回紫禁城亲政了。
漫步在济宁城的商业街道上,朱由校看到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这里的市场甚至比皇帝见到的运河名城——临清的市场更加繁荣。
济宁城在元代就成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旱码头,是南北传输要地和重要的物品集散中心。元代诗人曾写过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济宁城区商业繁荣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
到明代中叶,运河经济进一步提高,济宁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每年在济宁装卸的货物达四百万担,迅速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现在城区定居之民已不下数万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
在明代,济宁繁荣兴盛的商业行业主要有药材业、皮毛业、粮食业、杂货业、绸布业、竹货业、百货业、铁货业、茶叶业、陶瓷业、文具业、饮食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十多个行业。历经数百年发展和变迁,各个商业行业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并且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分工,逐渐形成了以销售某种或某类商品为特点的比较专业性的商业街巷和市场。
比如说竹竿巷,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而得名;鸡市口街,以鸡鸭市场而得名;驴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柴禾市街,以卖烧柴市场而得名;瓷器胡同,以出售瓷器而得名……
最大的行业是药材业,济宁的药材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即成为全国十大
中药材市场。明代借助运河进一步得到发展,万历中期达到鼎盛,药材行栈发展到一百多家,零售店铺发展到五十多家,每天吞吐药材量达到几十万斤,与全国十九个省建立了购销关系,互为市场,成为全国著名的大药材市场。
仅次于药材业的行业是济宁城的皮毛业,大的皮毛行栈发展到三十多家,年经营皮货近百万张。货源除来自全省各地外,部分来自北直隶、内蒙、辽东等地。根据朱由校的实地调查,济宁也是运河沿岸最大的粮油集散中心之一,贸易规模仅次于临清,除此之外,其他的行业贸易量要远远超过临清。
皇帝面对这样热闹的街市有些眼花缭乱,不仅州城南运河、越河两岸街巷已形成约方圆三里的繁盛商业区,而且州城内通往东西南北四门的西条大街也已辟为繁华的商业街市。这些最繁盛的商业街巷,店铺行栈鳞次栉比,大店铺门面装饰豪华醒目,商品货源充盈,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白天客商云集,摩肩擦踵,生意兴隆。晚上,街面上灯火辉煌,交易不停。有些商户生意火爆时,常常通宵达旦进行营业。
城市内部的环境也非常好,江北小苏州是济宁城的一个外号,因为济宁城内有不少仿苏州园林的建筑。城市里由于水源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园林中花草树木四时不屑、八节生存。花树有桂花、海棠、玉兰、山茶、石榴、紫藤、梅碧桃、蔷薇、月季、牡丹、杜鹃、竹子等;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