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边,胡瑞澜接到上谕,大伤脑筋,气急败坏的说,"这不是找皮绊吗?"这是湖北的乡谈,意思是找麻烦。
上谕中的文字确实让他很头疼,学政是管一省秀才的,无拳无勇,一切都要仰仗地方官,如今要自己和浙江省的最高地方官巡抚作对,这件事怎么办得通?
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征询他的门客。学政的门客都是书生,只会代他看文章,遇到这种棘手的事,同样是计无所出,其中有一个还比较通世务,认为此案牵涉到巡抚和臬司,与藩司无关,而且藩司卢定勋是道光二十一年的进士,和胡瑞澜同年,不妨去请教他。
胡瑞澜愁怀一宽,传轿去藩司衙门,见到卢定勋,说明来意,向他讨办法,卢定勋不答反问,"你打算怎么办?"
"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和你讨主意的嘛!你怎么反而问我?"
"不是这话。我们是同年,如果是别的事,我就替你做主了,这件事不同,关系你老兄的声名得失,出入甚大,所以我要先问你的宗旨,是公事公办还是敷衍过去就算了?不过我得告诉你,这是特旨交办事件!"
胡瑞澜自然是想敷衍过去,但听同年的最后一句话,不免凛然,想一想问道,"怎么是公事公办,怎么是敷衍过去?"
"若是公事公办,你就是钦差,不妨堂而皇之的行文地方官。第一、调两个候补知县来替你办案,第二,传首府替你办差,预备地方,刑具;第三,传唤人犯,亲自审问,或者委员代审。审明了专折复奏,一切找会典律例,按部就班的去做,这就是公事公办。"
"这样的话,杨石泉怕就不大高兴了。"
卢定勋一笑,"你老兄要是顾忌这一点,那就只有想办法敷衍过去,算了。"
"那,敷衍的办法怎么想?"
"不用你想,自然有人替你想。"
"谁啊?"
"你到了巡抚衙门走一趟,不就有人给你想办法了吗?"
胡瑞澜恍然大悟,自己去找杨昌浚,拿上谕给他一看,他自然会着急,也就自然会替自己想法子了。当下连连点头,就要起身告辞。
卢定勋沉吟了一下,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我再提醒你一句,这是特旨交办事件。"
"我知道。"胡瑞澜随口答应着,兴冲冲的告辞上轿,吩咐到梅花碑。
梅花碑是浙江巡抚所在地,他到了时候,杨昌浚正要出门,八抬大轿已经从二门出来了。双方的跟班聚在一起一问,一个说,抚台有急事要见驻防将军;另外一个说,学台有事要拜抚台。
胡瑞澜不想空跑,跨出轿子大声喊了起来,"石泉,石泉,我有廷寄给你看!"
廷寄是寄信上谕的简称,一般而言,多寄督抚、将军和统兵大员,学政管一声文教,基本上都是例行公事,朝廷如果有廷寄给学政,照例是要分行督抚的。如今胡瑞澜接到廷寄而自己没有,可知事非寻常。
杨昌浚取消行程,和胡瑞澜密谈,出示廷寄,杨昌浚脸色大变!看了半天,才冷笑着说道,"好一个'有人奏!';,倒要看看是谁?"
"石泉,这一点先不必追究,我只请问,该怎么办?"
"事到如今,还有我说话的余地吗?"杨昌浚负气的说道,"我今天就拜折,自请解任听勘!"
"这,你误会了,石泉,莫非你还疑心我和你过不去吗?"
听这一说,杨昌浚也发觉自己大为失态,"观甫,"他叫着对方的别号说道,"彼此交好,又是同乡,我说话随便,你别生气。"
胡瑞澜自然是客气了几句。接下来商议办法,两个人都认为江浙士风轻薄,胡瑞澜还提到雍正五年不准浙江籍的举人参加会试,这是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独一无二的事情。
"由此可见,浙江的文人,坏的居多!观风整俗是学政的责任,你老兄其有意乎?"
"责无旁贷。只是无拳无勇,心余力绌。"
"眼前这个案子,就是一个整顿的机会,只要你有这个意思就好办了。"
于是两个人打定主意,决定有胡瑞澜行文巡抚衙门,调派四个委员具体承审,分别是宁波府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湛恒、龚世潼;其中以边葆诚的地位最高,由他主审。
边葆诚是个酷吏,他是道光二十一年的进士,但到了现在,还是没能戴上红顶子,甚至连道员也混不上,心中积郁多年,有心借这一次的案子,要示好抚台大人。这样一来,案中人就遭罪了。
杨乃武和小白菜都翻供了,但杨乃武说了一句很不聪明的话,说是八月二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