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总督及英国驻中国各地的领事、驻京使节,对中国大清政府这样粗暴的做法大为不满,约翰.P.轩尼诗爵士第一时间向两广总督提出严正抗议,认为中国南洋海军的军舰炮击正在做正常航行的英国军舰,是有意挑起事端,把两国推向战争边缘的危险举动,要求中国北京给出明确答复。
不但是英国,美、法、西、奥等国也无不认为中国这一次的行动是非常危险和未经认真考虑过的,一旦激怒英国,后果不堪设想;就是多年来始终和中国关系最称良好的德国,也隐晦的表示了担忧。
奕䜣急得满嘴火泡,左右支应,各处解释,忙得一塌糊涂,英国人气势汹汹,根本不理他的解释,一定要中国政府就此事向英国道歉,并惩办此番在台海冲突中,率先发炮的中国海军将领。奕䜣身在其中,分外觉得为难,朝廷对日用兵,正在如火如荼,其势必不能和英国再挑起争端——想来英国人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也不惜狮子大开口的提出种种条件的。
只为息事宁人计,奕䜣便有了答应英国人要求的话锋,"皇上当日电谕旨意,也只是要丁日昌等阻隔英军前进道路,并无明文准许其率先开炮,乃至挑起两国战事文字,丁日昌这等做法,殊不堪问!臣弟想,..."
"你不必想!"皇帝大声抢白他,瞪了弟弟一眼,把一肚皮的话又吞了回去——这几天以来,老六实在是顶着太大的压力,对日用兵之事,他是军机首辅大臣,调动兵员、补充各处所需都是要他亲自过问,京中还要辅弼政事,无暇休息,累得黑白颠倒,如今又出了中英对峙的局面,也难怪他心力交瘁,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思了。但这是自己不能容忍的。
他怜惜的叹了口气,"老六,你是怎么想的,朕知道,但台海争端一事,我大清断断不能失了半点颜面!这样吧,明儿个就是六月初八,各国驻华公使不是都要到正大光明殿中来,为朕拜寿的吗?就定在明天好了,朕亲自解答英国人的问题。"
第二天是六月初八日,距离皇帝的万寿节还有一天,按照京中的旧例,每到这一天,朝中百官、大清藩属及各国公使都要到圆明园中来,向皇帝祝寿,然后皇帝赐宴,彼此一团和气,散席而罢。但咸丰二十八年的万寿节,情况有所不同。京中的空气极其紧张,天下人都在等待着朝廷尽快拿出解决中英争端的解决办法——总是这样拖下去,可不是个事啊!
皇帝到奉贤殿拈香祝祷完毕,乘玉辂大驾一路到正大光明殿后,待朝臣、百官进殿之后,才升座宝座,"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倒行礼,西洋使节三鞠躬行礼,皇帝摆手,"都起来吧。"
等众人起身,皇帝扳着脸,目光在下面扫视一圈,慢吞吞的开口说道,"今儿个是朕万寿节庆,按照往常的惯例,不过由得尔等祝祷一番,随即赐宴,中外君臣一同和乐。说一些尧天舜日的应景话儿,如此而已。"
"...而今天的情况略有些区别,这等官样文章固然要做,但在此之前,朕有几句话要说。"他说,"想来你们双目不盲,双耳不聋,也都知道了,六月初六日在台湾海峡中发生的中英两国的争端——清流、国子监、翰林院,乃至内阁、军机处中不断有人上章,要朕重惩下令开炮的丁日昌,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清流,并不是因为他率先开炮挑衅,而是为了在对日作战期间,国家用度频仍,海军征战不绝,尚未有一个明朗的局势之下,丁日昌竟然敢再度挑起与英国的冲突,日后激怒英国,发作开来,我大清两线作战,有捉襟见肘之虞。"
"...另外一个不能说出口的理由是,处置丁日昌,是为朕待罪!处置了一个丁日昌,就保全了朕的颜面不失,想来英国使节久驻中华,于我大清的这种官场之风也早已经司空见惯,办了一个丁日昌,赔偿一些军费银子,也很可以堵住英国海军、英国国内某些政客的嘴巴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提高了声调,"朕告诉你们,此事万万不能!丁日昌是朕的臣子,命令其固守北纬5°线不准英国海军炮舰经过是朕的旨意,所有的责任,朕一身承担!英国人想要趁机讹诈,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也要达成目的?好,好得很!只要英国人敢于挑衅开战,我大清奉陪到底!"
华尔琛的脸色半红半白,那副尴尬的模样让人发噱。但此刻,任何人也没有嘲笑他的心思,都给中国皇帝一番雷霆怒火吓得呆住了,他竟然丝毫不顾忌?甚至当着各国公使的面前,大骂本国政府,这实在令人不能容忍!
只听皇帝继续说道,"恭王对朕说,于西洋各国,还是宜乎以宽仁之道待之为上。这句话,朕心中深以为然,但宽仁之道,也是要视西洋各国于我大清的态度而定,如美、法、德等国自然该如往常,悠远宽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