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首先就指派司官去打听广西粮道崔尊彝和永昌府知府潘英章的下落。
这要找吏部,因为崔尊彝和潘英章都是升了官进京引见的,潘英章是在上年九月里到京的,引见过后,十月中旬'验放';,过了两个月领到'部照';,应该早就回云南永昌府上任去了。
崔尊彝原来是个补道,分发广西,派充'善后局总办';,也就是广西军务的后路粮台,军费报销正该由他主办。他是上一年春天放的粮道,进京引见以后,二月初十'验放';,十二天以后就领到了'部照';,却不回云南到任,请假回安徽原籍扫墓。
"这就有毛病了。"郑敦谨在白云亭冶食的时候,对额勒和布和朱光第等人说,"就有云桂两省报销案的,崔尊彝是案内主角。十二天拿到部照,快得出奇,且又请假回籍,这明明是听得风声不妙,有意避开。"
"这话不错。不过,我们该按规矩办,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回籍也好,赴任也好,只要案子里要传他,尽可行文该管省分办理,这不必担心,现在要防商人逃走,先动手要紧。"
于是即时知会步军统领衙门,去抓两个人,一个顺天祥汇兑庄的掌柜王敬臣,一个是乾盛亨汇兑局的掌柜阎时灿,因为陈启泰的原折中说:崔尊彝和潘英章'汇兑银两';,就是由云桂两省汇到这两处地方,而且存贮备用的。
王敬臣和阎时灿已经得到消息,虽感惊慌,却并未逃走,因为一逃便是畏罪潜逃,再也分辩不清,所以等官差一到,泰然跟随而去。
带到刑部衙门,由秋审处的司官审问,因为是传讯证人,所以便衣谈话。先带王敬臣,供称是云南弥勒县人,到京已经五年,在打磨厂开设顺天祥汇兑庄,专做京城与云贵两省和广西的汇兑生意。
"广西善后局崔总办,有没有从南宁汇款到你那里?"
"不知道。"王敬臣答道,"小号向来照同行的规矩,认票不认人。"
"永昌府潘知府,拿票子到你那里兑过银子没有?"
"有的。"
"什么时候?"
"从去年秋天到这一年的冬天,临近年底,陆续取用,不止一次。"
"一共几次,总数多少?"
"总数大概六万多银子,一共几次记不得,小号有帐好查的。"
"你开个单子来。"
王敬臣退了下去开单子。趁这空隙提阎时灿,他是山西票号发源地的平遥县人,在巾帽胡同开设乾盛亨汇兑局。
问他的话跟问王敬臣的相同,一样也开了单子,由南宁汇来的银子,每处都是六万七千两,但崔尊彝另外在顺天祥借用了两万八千两。
"这样看起来,你跟崔总办是有交情的。"秋审处司官抓住这一点追问。
"崔总办在广西多年,署理过藩台,虽没有交情,名气是知道的。"王敬臣又说,"他借银自然有保人,小号不怕他少。"
"保人是谁?"
"就是永昌府潘知府。"
"那么,你怎么又相信潘知府呢?"
"回老爷的话。"王敬臣答道,"潘知府是现任知府,'放京债';的当然相信。"
"好,我再问你,崔总办、潘知府在你铺子里取了银子,作什么用?"
"那就不知道了。"
问到阎时灿,也是这样回答。京里的汇兑庄及票号,都结交官场,凡有外官来京打点,都由他们牵线过付,崔、潘二人的银子作何用途,决无不知之理,只是他们要推诿,无奈其何。唯有交保饬回。
这下一步,刑部六堂官的意见不同,有的主张正本清源,先传崔尊彝、潘英章到案,弄明白了案情再说,有的却以为不妨请旨令饬周瑞清先递'亲供';。
商量结果,让周瑞清先递'亲供';,但这有许多不妥处,第一,片面之词,碍难凭信;第二,周瑞清是军机章京,案情未明了以前,不宜将军机处的人牵涉在内。因此决定奏请饬下云南及安徽的督抚,饬令潘英章,崔尊彝'迅速来京,赴部听候质讯。';
上谕照准,而且对太常寺卿周瑞清作了处置:"着听候查办,毋庸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周瑞清被撤出军机,'听候查办';,而且用的是明发上谕,可见得皇帝对这一案的态度,是要秉公办理,不问周瑞清有何背景。因而便颇有人为王文韶担心。
人言如此,天象偏偏又示警了。去年见于西北的扫帚星,清明前后再度见于东南,照例下诏修省,而亦必有言官论述时事,箭头自然而然地又指向王文韶和景廉。
有个湖北人叫洪良品,是陈启泰的同年,官居江西道御史,上了一个奏折,引叙史实,说星变皆出于政失,所以古代遇有灾异,往往罢免宰辅,因为燮理阴阳,咎不容辞。现在皇上垂拱而治,国事所赖,全在军机大臣,接下来就提到云南报销案:"臣续有风闻,为陈启泰所未及言者。近日外问哄传,云桂报销,户部索贿银十三万两;嗣因皇上一力革弊,恐其持正驳诘,始以八万金了事,景廉、王文韶均受赂遗巨万,余皆按股朋分,物议沸腾,众口一词,不独臣一人闻之,通国皆知之。盖事经败露,众目难掩,遂致传说纷纭。臣窃思奏销关度支大计,数十年积弊相仍,全赖主计之臣整顿,以挽积习。景廉历任封圻,王文韶久经部务,皆深知此中情弊者,使其毫无所染,何难秉公稽核,立破其奸?乃甘心受其贿赂,为之掩饰弥缝。以主持国计之人,先为罔利营私之举,何以责夫贪吏之藉势侵渔;蠢胥之乘机勒索者也?"
因此,洪良品'请旨立赐罢斥';景廉、王文韶,或者'照周瑞清例,撤出军机,一并听候查办。';最后还发了一段议论:"夫天道无常,人事有凭,前日之枢垣用柏葰、文祥而大难可平,今日之用景廉、王文韶而灾眚屡见,感应之机,捷如影响。"
这道奏折,虽只攻的是景廉与王文韶,但恭王、曾国藩等看了,心里都很难过。从前大难之平归功于文祥,今日天象示警,又应在景廉和王文韶身上,仿佛其余的军机大臣中都尸位素餐,庸庸碌碌,无功无过之可言,岂非渺视。
这自然也使得景廉与王文韶更为不安,唯有表示请求解职听勘。官样文章照例要这样做,其实希望大事化小,最好驳掉洪良品的奏折,来个'应毋庸议';,无奈这话说不出口,就能出口,恭王亦未见得肯支持,倒不如放漂亮些。
"这件事很奇怪啊!"皇帝似乎也很难过,"重臣名节所关,想来洪良品也不敢随便冤枉人!"
这竟是洪良品的'先入之言';,已为皇帝所听信,阎敬铭的颜色就有些变了,不过多年来也有练就的一套功夫,能够听如不闻,毫无表情。
恭王也觉得话锋不妙,更不敢为景、王二人剖白,只顺着他的话答道:"皇上圣明,重臣名节甚重,象这类事件,总要有确实证据。御史虽可以闻风言事,亦得有个分寸,得着风就是雨,随意侮蔑大臣,这个风气决不可长。"
"当然,当然。凡事要凭证据。你们找洪良品来问一问,问清楚了再说。"皇帝满脸欢笑,但在众人细细品来,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不怀好意似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