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封衙期内,皇帝寸步未能离开大内,偶尔到军机处一次,也成了难得可以悠闲的机会。
正月十四日,眼见开衙在即,这一天是曾国藩当值的日子,一步迈进军机处北值屋,就看见皇帝居然比自己来得还早,正在笑眯眯向他看来,"臣参见皇上!"
"行啦,这又不是朝堂奏对,朕也是实在闲极无聊,出来走一走的。"皇帝面带苦笑的说道,"来,和朕一起坐下说说话。"
曾国藩知道他这一年封衙期内,始终寸步未离禁城,只好以在军机处和大臣们闲聊,作为消遣的方式——像今天这样,君臣同坐也不是第一次了,不过来得这么早,倒是新鲜,"皇上,可是有事?"
"说没有就没有,说有也有。"
"皇上若是有交办的差事,不妨吩咐下来,老臣愿竭尽犬马,为君分忧。"
"朕估量着,今天是你当值,所以才过来,就是为了和你说几句话。"他说,"曾纪泽在总署衙门中当值,已经有将近一年了吧?"
"是。"
"朕知道他做得很不错,虽然并非是宝廷、荣禄、志颜等人那样,从同文馆科班出身,但却也能够不以华夷之辨为借口,忠心王事,可见是你曾国藩教养的好啊。"
"老臣不敢。纪泽小儿,全无才学,蒙皇上不弃,简入总署,也为有以效死之心,上报主知。"
"朕本来想拨冗见他一次,但他品秩太低,贸然传召,引发外间物议,反倒于他仕途不利。"皇帝说了几句,随即话锋一转,直抉正题,"十一日的时候,老六入值,他和朕说,朕上一年十一月在英国公使馆中的一番说话,在西洋各国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各国都表示了笼统的欢迎,至于往来我天朝和本国的商船队,更是纷至沓来;旁的不提,想来只是咸丰二十一年的各口关税,又要又一番新气象了。"
曾国藩一笑,皇帝富有四海,但这个贪财的毛病,真不知道是从何而起的?但凭心而论,这二十余年中,国力蒸蒸日上,朝廷举凡有什么大的举措,也从来不曾为府库不足而有任何窒碍,说起来,也实在是他的功劳!
只听他继续说道,"特别是新统一不久的德国,因为和我大清并无正式的往来,所以托请英国公使,转交了一份由德国外务部呈递总署衙门的外交知文,大意是说,感谢中国皇帝陛下于各国友好往来人士的欢迎举措,并邀请中国大清政府派出适当的仪从,对德国进行访问。"
洋务之事,曾国藩是不懂的,他也不愿意插手过多,给人以揽权的迹象,因此只是听着,却不插话。"所以呢,朕想开年之后,派人去一遭德国,看看彼此双方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以宝鋆为正使、志颜、宝廷、曾纪泽为副使。你以为如何?"
"皇上决断,自然是极好的。"曾国藩稳稳当当的说道,"不过臣以为,纪泽草茅新进,西语未称流利之外,于西洋礼法也从未有潜心研习之机,此去德国,臣恐他一时不察,有辱国体。所以臣想,还是将其从出使人名单中检出吧?"
"就因为很多事情他还不熟悉,所以要多多学习。你这个做人老子的,不说让孩子有历练的机会,怎么反倒推拒呢?"皇帝含笑说,"此事就这样定下来吧。"
"是。"
"还有一个事。是朕听肃顺说的..."他三言两语把肃顺奏陈的,李鸿章和翁同龢征询,看能不能让赫鹭宾之子小赫参加中华科场会试一节说了,最后问道,"朕知道你腹笥宽,你倒说说,若是朕专为此降旨,准许小赫一体入闱,有没有前例可循的?"
"这,只有前唐后宋的时候,曾经有准许西洋国人一体入闱的先例。圣朝以来,从未与闻。"曾国藩说,"但臣想,西洋百姓,倾慕中华文化,这也正可见我大清国力正隆,引八方来投的盛世景象——皇上若是恩出格外,原也不妨。"
"不!你没听明白朕的意思。容许小赫入闱,不要算做是朕恩出格外,而是要以常态之法,就此绵延下去!"
曾国藩不以为然,有一个小赫就已经是破天荒之举了,还要正式作为朝廷立法,允许各西洋国家的百姓入闱同考?不要说百姓是不是乐见,只说实际,怕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吧?弄到最后难免留哗众之讥,却未必能收取宠之效呢!
他说,"我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从无失却道统,朕以为,全在教化人心。换言之,也是在于同化二字!"
曾国藩郑重点头,这一点上,他倒是于皇上的说话心有戚戚焉的。当年的满洲铁骑纵横无敌,以关外一隅而取天下,但入关之后呢?到今天二百年,早已经不复见当年的英武身姿。这其中固然有旗人贪酷堕化,但对于汉文化的追求,使得满人日渐消磨往日豪情,也不失为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所谓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了。"皇帝说道,"朕不是说武功不足恃,那是国家承平,百姓安居的第一保障。但武功用之于本国也还罢了,用之于外国,实在是无奈之下的最后选择。理顺人心,使百姓安于各执所业,还是要靠这种...文化,或者说文明的力量。"
"臣,不明白。"曾国藩老老实实的摇摇头。
"其实很简单的。如同小赫这样,肯于埋头学习我大清《四书五经》、《朱子格言》等圣人典籍,就可以看得出来,在小赫父子的心中,我中华上国文物,实是强于他本国传承而下的。否则的话,小赫不清不楚的,忽然起了这样的心思做什么?贪图那几两俸禄银子吗?"
"皇上所见深远,臣不胜钦服之至。"曾国藩恭恭敬敬的答说,"但若说只在这一科就准许小赫入闱,臣恐失之急切,不如将此事交部公议,待有所定见之后,再让小赫下场科比?"
"嗯,朕本来也没有打算着就在今年让他入闱。"皇帝说道,"不过,若说下场,你以为,让他在哪一省站额?"
曾国藩也觉得有些头疼,小赫哪一省的籍贯都不是,让他到哪一省去参加乡、省这两级考试?"那,臣想,不如作为特例,所有有志于走我中华仕途正道的西洋学子,都由朝廷降旨,在北京专设一区,容许彼等入场考试?"
"也好。此事落定之后,就照此办理!"皇帝笑着说道,"翁同龢和李鸿章说,错非给小赫编入'洋皿';,这固然是他一时戏言,但也不妨就此当真。等开年之后,朕就降旨,编一个洋皿,又当如何了?有这么多西洋人到国求学,日后朝堂之上更可以见一些金发碧眼儿,岂不也是朕武功之外,文治之盛吗?"
看他得意洋洋的样子,似乎已经是在憧憬未来美好的前景了。曾国藩无奈苦笑,还要外国人在中华的庙堂上出入?只怕仅是行礼一节,就会让他头疼呢!这会儿不敢打断他的美梦,只是赔笑点头。
皇帝转而又问道,"是了,长公主也快到临盆之日了吧?"
"是!"曾国藩答说,"自从长公主..."
皇帝奇怪的一笑,眼神向他扫过来,"朕以长公主称之,是为了心疼娇女,这是朕一己之私;你是他的长辈,直呼其名即可——此事,朕给过你旨意的。"
"是,皇上爱重老臣,臣感佩莫名。但长公主是臣的主子,臣不敢有丝毫失礼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