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节 大婚(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正月十三日的时候,柳月氏携女进宫,为帝后心中所喜,赐婚大阿哥,这一下,惠昱府中可是真的热闹起来了。先由惠昱的老父亲带领阖府上下,望阙碰头,叩拜皇恩之后,开始准备祭神的繁复礼节——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烦的事情。阖府上下,都要很是为之折腾一通——这里介绍几句。

    满族人有祭于寝的旧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概莫能免,在宫中是在分属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在百姓家中,就是在家主和太太居住的上房,正中堂屋,西面墙上设一块朱漆隔板,板上悬挂一块镶红云缎黄幪,下粘纸钱三挂,成为幪架,而一般多用祖宗板子的俗名称呼。

    在祖宗板子的前面设一张朱红色长方矮桌,上供香炉,陈设虽然简陋,礼节却异常隆重——第一天捡米选豆,第二天磨粉蒸面,到这一天的午夜过后,祭礼便开始了。府中从大门到上房灯火通明,人影憧憧,但声息不闻,不但没有人说话,连放置器物都不准出声,以肃静为至诚。

    丑正一刻,主祭的惠昱上香,率领阖族男丁三叩首,厨子随即和面做饽饽,就在院子里临时架设的大灶上蒸熟,装成十一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装十一个,献上供桌,免冠行礼,接下来就是请牲了。

    牺牲是老早选定的三口大猪,此时只用一口,绑缚在屠床上抬进来,这口黑毛猪称为黑爷,原来是已经洗干净的,但仍需主祭用一把新棕帚遍扫牲体,缚猪的绳子,亦是换了新的,这才抬入室内,摆在供桌前,意思是请祖宗审视,享用这样一口猪,是否合意?当然还要行礼,礼毕就要请黑爷归西了。

    因为不能用'宰、杀';之类的不吉利的字眼儿,宰猪成为'省牲';,屠夫下手之前,先提起猪耳朵,灌进去一大碗烧酒,将黑爷灌醉了,省得'省';时乱叫。至于下刀,也有规矩,晨祭用公猪,左手执刀,及至开膛破肚,第一件事就是将附着于大小肠之间的脂肪剥下来,连同生猪血一起上供。而这肠间脂肪, 就是《诗经》中'取其血膋';的'膋(音辽)';,满语叫阿穆孙。

    这时候,整头大猪已置入大锅去煮,煮熟了撒饽饽献牲,猪头朝上,头上插一把柄上有了铃铛的鸾刀,另外盛汤一碗,碗上架一双筷子,随同献牲。

    接下来,主祭再一次率族人三叩首,这时天色已经快亮了,息香撤幪,晨祭告成,阖族吃肉吃饽饽撒福,但不准喝酒。

    到了过午不久,夕祭开始,和晨祭不同的是,省牲需用右手,黑爷是一头母猪,黄昏时分,撒饽饽献牲,这后半段的祭礼,由府中主持中馈的主妇主持。累人不说,有些知书识字,深明事理,而有喜欢究根寻底的才媛,倘为家妇,必须主持夕祭时,会有一种恐惧委屈之感,这是因为在后半段的夕祭,有一天个专门的名臣,叫做背灯。先要息香撤火,再用布幔密遮窗户,屋子里漆黑一片,只有主妇在内,这还不够隐秘,中门亦须紧闭,阖族男丁都要在门外屏息等候。

    似这样远摒男子,独留主妇一人在密室祭神,当然是表示什么都可以贡献给神的含义,当初何以制定这样的仪式,已经无可考究,到了这样的时代,主妇在室内行九跪九叩的大礼,顿首达八十一次之多,虽然是寒意尚在,但穿上全挂子的礼服,在密不透风的屋子里行这样的大礼,可也真算得上是特殊的酷刑了。

    等到柳月氏好不容易行过了礼,已站不起身,双手扒地,膝行摸索着到了矮桌前面,将黑爷头上的鸾刀拔下来,放在桌上,忍不住狂叫一声,"快点灯!"

    中门外是早已经预备好了的,启门秉烛而入,惠昱推门进来一看,太太坐在地上,汗出如浆,面无人色,赶紧把她扶起来,低声抚慰着说道,"辛苦你了,好歹撑着一点儿吧。"

    柳月氏也真得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好在仪式已经过了大半,最后一项就是要祭天,俗称祭竿子。这根神所依凭的竿子以杉木制成,高出屋檐。这种祭礼和晨祭、夕祭都不同,牲用公猪,不光是去毛,还要剥皮,称为脱衣。肉煮熟后,选取精肉,跪切成丝,将肉丝和小米饭伴在一起,另加血肠,移置竿子顶端的一个斗内——据说这是当年努尔哈赤起兵征明时,有一次打了败仗,而追兵甚急,只得躲在一颗树下,忽然来了一大群乌鸦,掩护太祖,挡住了明兵的视线,因而得以脱险,所以等到后来,为了崇功报德,设竿子祭祀乌鸦,托名祭天。

    祭天以毕,曙色初露,赶紧铺设地平,布置坐具,来吃肉的宾客已经到门口了。

    *********************************

    皇帝登基改元二十年,时逢四十整寿,各省纷至沓来的报效万万寿诞之日的奉使络绎于途,这还不算,又有嫁女、皇子娶亲两件大事,三喜临门,更是令北京城似乎从来不曾脱开新年的喜庆气氛一般,从过年一直到三月初,都是热闹非凡。

    这等景象是数十年不曾有过的,从道光朝开始,皇上例行简约,连上朝穿着的朝服都是打补丁的,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弄得朝臣不在衣服上打几个补丁就不敢临朝,满堂上下,都如同叫花子一般;新君登基之后,虽不至于此,但皇帝对那些踵事增华的事情兴趣也并不很大,便是连十年前的三十整寿,虽然准许各省竞相奉献,但论及荣光,较诸今年,却又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了本国官民一片热情洋溢之外,连驻华的各国公使,也早早的向总署衙门递交公文,请求准许参加六月初九日在太和殿举行的万寿大典。这样的消息传出去,更让百姓心中骄傲,"看见了吗?皇上过生日,连洋鬼子都主动拜寿了!这在往年,哪儿敢想啊?"

    五十余年没有这么热闹过的北京城中,大小客栈、会馆、庙宇,凡可以寄宿的地方,无不满坑满谷。有的是来风准陛见,有的是来贺皇子、格格大婚的地方大僚,有些是解送贡品或者勾当传办事件的差官;有些是进京投供,顺便观光找门路的捐班官儿;有些是想抓住机会来做一笔好生意的买卖人,有些是什么也不为,只为赶上多年难遇的皇子、皇女大婚,只为来看热闹。

    不过,除此之外,也有逃难来的人。直隶在前一年就闹水灾,灾区之广,为数十年所未有,朝廷特意降旨各省劝捐,光是杭州的富商胡雪岩,就捐了棉衣一万件。胡林翼一面办赈济,一面请款动工,整治永定河,已经奏报全河两岸堤埝,均已培补坚厚,照例办'保案'嘉奖出力人员。那知到了夏末秋初,几番风雨,永定河北岸竟致溃决,保定、天津所属州县,亦都发了大水。没有水的地方又闹蝗虫,然而这不能象上年那样,可以请赈,因为事情一闹开来,必要追究决河的责任,便只好尽量压着。于是苦了灾民,无可奈何,四出逃难,就有逃到京师来乞食的。

    接下来是谈内务府与户部的一件纠纷,从大婚典礼开始筹备之日起,内务府就成了一个填不满的贪壑,差不多万事齐备了,还想出花样来要一百四十万两银子。管事的内务府大臣肃顺、端华、崇纶、明善、春佑都是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阎敬铭不能不想办法敷衍,七拼八凑才匀出来六十万两,因此户部复奏,说在七、八月间可以拨出此数。向来跟户部要钱,那怕是军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