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3节 借势生威(5)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心中苦笑着,皇帝提笔写到,"朕思翁心存、汤金钊等,若果擅作威福,曾国藩必不敢为此奏,今既有此奏,则该二臣并无声势能钳制竂采可知,此国家之祥也。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也。大学士翁心存,亲族甚众,因而登士籍者亦多,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心存有益,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于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

    写完看看,皇帝心中暗自无奈,这样的朱批文字,不过是自己、曾国藩、翁心存几个人彼此心照而已。

    同时,皇帝还极为罕见的,赐诗一首,这在咸丰朝以来,还是第一次!诗文是这样写的:职曰天职位天位,君臣同是任劳人,休哉元老勤宣久,允矣予心体恤频;潞国十朝事勘例,汾阳廿四考非伦,勖兹百尔应知劝,莫羡东门祖道轮。

    在诗文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同样是朱批文字,"御制诗一章,以劝有位。"

    上谕文字是交内阁明发的,多有溢美之词,一开头说翁心存,'两朝老臣,襄赞宣猷,敬慎素着,朕屡加曲体,降旨令其不必向早入朝,而大学士日值内廷,寒暑罔间,今年几古稀,于承旨时,朕见其容貌稍觉清减,深为不忍。';

    这段话体恤老臣,情见乎词,但下面的话,似乎就有点轻薄了,'夫以尊彝重器,先代所传,尚乎珍惜爱护';,等若是将翁心存当做老古董来看待。

    在皇上删改过的上谕中,特别标明,这段话不可漏掉,曾国藩心中明知道这十几个字未必是什么好话,也不敢违旨,让王文韶照实而录,接下来便是转笔,'况,大学士自皇考时倚任纶扉,历有年所,朕御极以来,弼亮寅工,久远一致,实乃勤劳宣力之大臣,福履所绥,允为国家祥瑞。';

    "......"

    王文韶写旨以毕,呈进军机处直庐,载垣不提,文祥终究是后进,翁心存不在,孙瑞珍就是首辅,他却皮笑肉不笑的摆摆手,示意他直接交给曾国藩。

    曾国藩也不推搪,取过来看看,心中酸楚难言:'允为国家祥瑞';一句,是说他福禄寿考,为国家的瑞征,再配以勤劳宣力四字,无异明白暗示,翁心存不过是福气好,恩泽厚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相业。

    认真想想,皇帝的话倒也并非是虚妄之词,只是,老师多年宦海,最后落得君父有这样的评价,怎么说都是一件让人觉得遗憾而难过的事情。

    曾国藩叹了口气,接着再看。他在军机处入值有年,皇帝的脾性很清楚,京外奏折不提,京中的一些明发诏谕,已经很少有御笔亲书,而且是这样的长篇大论的文字了,上谕中对于翁心存请旨离京而去的要求,皇上似乎认为他没有回归乡里的必要,先说,'大学士绍休世绪,常在京邸,今子孙绕膝,良足娱情,原不必以林泉为乐。';

    这是说翁心存想回故乡,不外两条原因,一则是由于少年游玩之地,魂牵梦绕;或者是子孙居乡,不能自己。而翁心存这两条都占不到——他幼年时候就在京中读书,中士之后,更是常在帝都,子孙也都是在身边,故而理由都不存在。

    接下来又说,倘若翁心存真是以林泉为乐的话,则'城内郊外,皆有赐第,可随意安居,从容几仗,颐养天和,长承幄泽,副朕善待耆俊之意。';

    不过,上谕中有'见其容貌稍觉清减,深为不忍';的话,也要拿出一个处置之道,"考之史册,如宋文彦博十日一至都堂议事,节劳忧老,古有成模。"

    宋朝的时候,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议事之处,名为都堂,这里是以之比作军机处,上谕中交待得很清楚,'着翁心存十余日一入内廷,以备顾问。';

    在上谕的最后,皇帝写到,'且令中外大臣,共知国家优崇元老,恩礼兼隆,而臣子无可已之,自应鞠躬尽瘁,以承受殊恩,俾有所劝勉,亦知安心尽职。';

    最后这段话,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期勉翁心存为朝臣做一个榜样之意,但反过来想一想,也可以看做是皇帝的警告:这些话反过来都是可以作为罪状的!

    曾国藩有点搞不明白,翁心存既然已经当面承旨,不再提及告老还乡的事情,皇帝为什么始终还是不肯放过呢?左右想不明白,把上谕向外一递,"行文交内阁,明发吧。"

    上谕文字是交内阁明发的,多有溢美之词,一开头说翁心存,'两朝老臣,襄赞宣猷,敬慎素着,朕屡加曲体,降旨令其不必向早入朝,而大学士日值内廷,寒暑罔间,今年几古稀,于承旨时,朕见其容貌稍觉清减,深为不忍。';

    这段话体恤老臣,情见乎词,但下面的话,似乎就有点轻薄了,'夫以尊彝重器,先代所传,尚乎珍惜爱护';,等若是将翁心存当做老古董来看待。

    在皇上删改过的上谕中,特别标明,这段话不可漏掉,曾国藩心中明知道这十几个字未必是什么好话,也不敢违旨,让王文韶照实而录,接下来便是转笔,'况,大学士自皇考时倚任纶扉,历有年所,朕御极以来,弼亮寅工,久远一致,实乃勤劳宣力之大臣,福履所绥,允为国家祥瑞。';

    "......"

    除却明发的上谕之外,另有一份誊录写好,命御前侍卫到翁府传旨,种种规制完毕之后,翁心存捧读圣旨和皇上御笔的诗文,认真的看了半天,问过府而来的曾国藩,"这份诗文,是皇上的亲笔?"

    "是。"曾国藩答说,"皇上特别交代,这首诗连同上谕文字一起,赍送到府。"

    "我也看得出来,不通之处仍在,足证为原作。"

    品评皇帝不通,虽明知是不妨事的,亦不宜出口,曾国藩抿抿嘴唇,沉默不语,暗示为一种规劝。

    "涤生,你看这一句:'莫羡东门祖道轮';,难道连羡慕都不行了吗?"

    听翁心存咬文嚼字,足见对这首诗很在意,曾国藩斟酌着语句,出言很谨慎了,"我想,这个羡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这里要用仄,羡字去声,读得响。"

    "皇上的诗,也用得着讲声调吗?"

    "爹。"翁同书也觉得需要劝阻,这样的话传到皇帝耳朵中去,如何了局?所以在一边为皇帝辩护说道,"前一阵子,皇上还特意到南书房要过赵秋谷的声调谱来着。"

    "好,不谈这一句了,涤生,我问你。"翁心存的脸色有点发红,"汾阳廿四考非伦,是用的什么典故?"

    '...汾阳...';一句用的是平定安禄山之乱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典故,他当年久任中书令,历经二十四次考绩,以年资而计算的话,翁心存道光二十年任大学士揆席(也可以算作是拜相),不能算做是'非伦';;所以言者,是彼此相业不同。郭子仪身系唐室安危二十余年,这一点是翁心存怎么也比不上的。

    曾国藩当然明白,翁同书也清楚,只是这样的话如何能够出口?当下再做劝慰,"老师又何必看得这么认真?"

    "不,要弄清楚。因为皇上虽然诗文极少,但正因为少,所以每每另有深意,我非得弄清楚不可。"

    这样的话曾国藩没办法接口,他也不清楚皇帝是不是措辞不当,只好保持沉默。

    翁心存只觉得额头上的血脉突突跳动,一阵阵觉得心悸,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了。翁同书在一边看见,吓了一跳,"爹,您不舒服?来人,来人!快点找郎中来,老爷不舒服!"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