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这件好事。
如此一来,一次中奖似乎也说的通了,但这只是刘恒身世的其中一个疑点。
疑点二,刘邦身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乃是楚汉争霸的胜利者,历史由胜者书写,故此汉朝四百余年撰写的史书上,有关刘邦的记载不说全是功绩赞歌,也不应该有那么多黑点。
但是汉朝的皇帝却让史官保留了很多刘邦的黑点,这种事如果皇帝不同意,史官脾气再硬也是不可能办到的。
汉朝的历代皇帝身为刘邦的子孙,为何不给祖先留点面子呢?特别是汉武帝前后的皇帝,真能尊重历史到了大义灭亲的地步?
除非……
疑点三,那就是明明有很多可以确认是刘邦亲生的后代的人可以继位,其中不乏像刘襄那样力挽狂澜击败吕氏的实力派人物,以及汉献帝刘盈的儿子这种既正统又容易控制的稚嫩小皇帝,但周勃和陈平两个人却力主让刘恒来继位。
甚至不惜当着天下人的面食言而肥,当初他们鼓动刘襄出兵攻打吕姓王的时候,就许诺击败吕氏之后让刘襄登基为帝,所以刘襄才干劲十足。
结果吕氏倒台灭族了,刘襄等到的却是刘恒继位的消息,然后活活被气死了。
周勃和陈平选择刘恒不选刘襄或者其他人的理由,竟然是因为薄姬的娘家实力弱小,免得重蹈吕氏的覆辙,而刘襄的叔叔却是性格暴躁,在齐国也有一定的实力。
这个理由当然说的通,但要建立在周勃和陈平没有私心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至于他们两个有没有私心,谁知道呢?
话说陈平最早就在魏王手下当谋士,跟薄姬有些交情也有可能的。
疑点四,刘恒的行事风格与刘邦完全不同,刘邦就是会装,撕下伪装之后手腕并不太高。
平心而论,杀韩信一事干的确实漂亮,先是张良用计明升暗降夺了韩信的齐国兵权,然后又用陈平计把韩信骗来,轻而易举的将其抓住,最后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借吕雉之手杀掉韩信。
整个过程思路清晰,手腕端的厉害,但在此过程中张良、陈平和吕雉才是主角,刘邦顶多就是点个头同意罢了。
解决长沙王吴芮也是张良出了大力的,只不过张良并不想杀吴芮,而是提醒吴芮该明哲保身,吴芮也确实照做了,把封国的领土和军队都送给了刘邦和他的儿子,表现出一副顺从的样子,结果就离奇的英年早逝了。
在此之后,除掉其他异姓王就没有张良参与了,手段糙的一匹,根本就是毫无技术含量可言,比如把韩王信当傻子赶到代郡去火拼匈奴,把彭越剁成肉酱分给诸侯吃,想借此试探忠心或是挑起战争。
但汉文帝这个人却是手腕十分高强,在朝堂之上游刃有余,镇压叛乱也是易如反掌,哪里像刘邦那样搞的鸡飞狗跳在史书上留下那么多黑点。
汉文帝对待百姓也是十分仁德,真正让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结束了乱世,需知文景之治可不是吹出来的。
疑点五,刘恒对陈平太过看重,甚至还帮助身为副丞相的陈平把正丞相周勃给赶回家去,让其独揽大权,只可惜孝文二年,陈平就急着去世了。
关于周勃也有件奇事,史书记载周勃害怕被刘恒处死,于是被罢官之后每天在家都穿着铠甲,后来此事被人告到刘恒那里,说周勃这是想谋反。
刘恒果断把周勃关进大牢展开调查,结果周勃托人找刘恒的母亲薄姬求情,薄姬亲自上殿当着文武大臣的面狠狠的教训了一番刘恒,甚至还动手了,说周勃若是想谋反早就谋了,还用等到现在吗?
当时刘恒不过就是把周勃抓进大牢里面审问罢了,并没有真正定罪要杀周勃,薄姬完全可以等下朝之后单独和刘恒说,结果却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教训了皇帝一顿,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啊。
此种情况下刘恒还能怎么办?只能立即下旨放人了。
当然了,这个故事就是单纯的想记录薄姬的伟大和刘恒的开明,陈平也是靠着自己的能力独揽大权的,诸位看官千万别往歪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