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章 主治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那年秋天和冬天,直到第二年春天,是长今宫中生活最平静最幸福的时光。身边有连生和银非两位好朋友,内医院里有政浩,内禁卫中有一道,典医监有云白做后台,长今心里踏实极了。

    树木刚刚发芽,世界初现绿意。从内医院回来的路上,云白顺便去看看长今。长今正准备去敬嫔朴氏的住处,便决定和云白一起走一会儿。一如往年,春天正无比灿烂地拥抱着蓝

    天和大地,令人心驰神往。

    “这是蒲公英啊。”

    云白避开脚下的蒲公英,喃喃自语。

    “用蒲公英做煎饼给大人当下酒菜,最合适不过了。”

    “你离医女还差得远呢!”

    “大人这么认为吗?”

    “你眼里看见的首先是料理材料,所以你还没有跳出御膳房。”

    “蒲公英对治疗肿胀、咽喉炎、腹膜炎、急性肝炎、黄疸等有特殊效果,因发热而小便不畅时服用,效果也不错。另外,蒲公英还是治疗乳腺炎,促进乳液分泌的良药。”

    “你明明知道,为什么开口先提食物?”

    “对身体有好处的药材同时也可以用做料理材料,我觉得很新奇所以这么説喽。”

    “是啊。春天里所有的新芽都是野菜,所有的草根都是药草。”

    长今微笑不语,细细品位着云白的话。

    “春天里所有的新芽都是野菜,所有的草根都是药草。”

    贫苦的百姓无不盼望春天的到来。不等春色成熟,他们就匆匆忙忙地跑到山上、田野里采摘新芽,安慰永远无法添饱的饥饿。草根也一起挖回来,晾干后留到生病时使用。

    好不容易熬过了凛冽刺骨的寒风,从冰天雪地里存活下来的植物,刚刚见到一缕春光,就要成为食物或药材。这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植物,人也如此,经历百般磨难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宝物。

    “长今啊,我以前就对你説过,望、闻、问、切,作为行医者,四者缺一不可,哪样都不能懈怠疏忽。你还记得吗?”

    “您在强调四诊法的重要性时这样説过。”

    “是的,我还説过要你领悟,你还记得吗?”

    “记得,您还让我成为神仙。”

    “当时你刚刚开始学医,我是为了让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么説,事实并非如此了?”

    “韩医学里是不存在公式的。有的病症即便四诊法都用上也仍然看不出来,有的病症只需看看脸色就能看得出来。所以呢,一流医员只要听听説话声就能知道病情;二流医员只要看看脸色就能知道病情;我呢,把完了脉还是稀里糊涂,所以连三流都算不上。”

    “您不要这么説嘛。大人能读懂患者的心灵,您是超越一流的医员。”

    “你要做一名通灵的医员!”

    “您让我和鬼心意相通吗?”

    “呵呵,我让你和神心意相通,怎么可能和鬼相通呢?呵呵。”

    “别説鬼神了,我连大人的话都听不明白。”

    “就算能读懂患者的心灵,仔细想来也不过还是阅读人的心灵。不管是看病,还是治病,世界上并不存在广为流传的绝技和秘方。有些病只靠客观性的东西是解决不了的,你应该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您是让我听从主观判断?”

    “对!仅仅依靠解读患者的心灵,还很狭隘,要与神相通,这就是领悟,就是倾听自我内部的声音。”

    “我还是不明白您到底在説什么。”

    “我也达不到那个境界,我期待有一天你能领悟我话中的真意。”

    “要想与神相通,首先自己要成为神仙。原来您还是让我成为神仙啊!”

    “比起做神仙来,做个与神仙心意相通的人更难。抛开一切就能成为神仙,抛开一切并不困难,但是需要抛弃的不仅仅是**,神仙是没有爱的!否则那些在仙界里一边下棋一边嘲笑人间是非的神仙,怎么会那么洒脱呢?作为哭哭笑笑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人,对其他哭哭笑笑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人心怀恻隐,世界上更需要的是这样的人,而不是神仙。不离不弃却与神灵相通,这才是高于神仙的人。”

    “您不是説人在发怒时最先伤到自己的肝吗?”

    “蠢丫头!原来我一直是对牛弹琴!”

    “我没想到大人会对我念这么多咒语。”

    “我吗?”

    “您让我做医女,我做了医女,然后您又让我成为神仙,成为知风草,现在又让我成为高于神仙的人,不是吗?”

    “你怎么可以这么説?”

    “我现在根本不知道到底应该成为什么了。”

    “什么都要做!你什么都可以做到,而且无论做什么都没关系。不管你做什么事,最终都会有利于百姓!”

    “大人如此称赞我,我真是不知所措。不过,您的称赞比任何人的话都更能鼓舞我。”

    “我真是老糊涂了,可能是以前喝酒太多的缘故。”

    长今笑着以手遮额,躲避着阳光,云白眯起眼睛看了她一会儿,又把视线投向远方,自言自语道。

    “智异山上的山茱萸应该漫山遍野了。”

    “阳光照耀,您的老毛病又犯了吧?”

    “好象是吧,整整一个冬天都这么消停,我自己也觉得奇怪。”

    云白説话的语气像个即将远行的人,然而长今还有要紧事需要解决。

    “我现在得走了。”

    “那你快走吧。”

    “办完了事情,我会带着蒲公英煎饼前去拜访您。”

    云白哈哈大笑,并不回答,挥手让长今快些进去。长今转身看时,感觉云白像是在驱赶自己,心里感觉一沉。

    敬嫔朴氏所生的惠顺翁主*(翁主,朝鲜时代王后之外的其他妃嫔所生的女儿——译者注)和惠静翁主在呕吐几天之后终于病倒了。

    内医院诊断为气弱引起眩晕,并配制了补药。医官认为这只是单纯的春季病,没什么大碍。几天之后,惠顺翁主轻松地站了起来,而惠静翁主的病情却日益加重。

    敬嫔大发雷霆,叫来主治医和长今,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主治医正是内医正郑润寿。

    在长今看来,惠静翁主患的并非单纯的春季病,而是眩晕症,也就是由身体虚弱引起的头晕目眩等症状。眩晕症与头晕不同,头晕只是暂时出现眼前发黑等现象,而眩晕症则在很长时间内持续有旋转的感觉。“天昏地暗的‘眩’,团团乱转的‘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原因就在这里。眩晕症引起平衡障碍,别説走路,站都站不稳。同时伴有四肢无力、头脑空白、神情恍惚和腹胀等症状,经常恶心和呕吐。

    就长今所知,引起眩晕症的原因可能有四种,风、火、痰、虚。所以应该尽快查明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岂能只煎服补药呢,真是不可思议。

    再过几天就是惠静翁主的生日了,可她的病情还没有好转的迹象。敬嫔朴氏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惠静翁主的病治不好,别説主治医和医女,所有跟内医院相关的人都别想活命。

    敬嫔生下两位翁主之后,又生了福城君李嵋,得到大王的无限宠爱。她苦苦等待,一直等到章敬王后去世,却仍然没能登上王后的宝座,现在正满心愤怒。她认为王后这把交椅之所以被文定王后夺去,就是因为自己出身卑微,没有坚实的后台。所以稍有不满,她就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敬,毫不留情。她説“谁都别想活”,那绝对不是恐吓。

    内医院副提调召集几位相关人士开会。医官开会却把内医女长今也叫来参加,这都是政浩特别照顾的缘故。

    “敬嫔娘娘下令,必须赶在翁主生日之前治好她的病。有没有解决办法?”

    “这个嘛……这个……惠顺翁主已经痊愈,而惠静翁主却迟迟不见好转,我们也很纳闷。”

    “是不是误诊了,也许还有其他病症?”

    “这怎么可能?三位医官意见都很一致,两位翁主患的分明是同样的病。”

    “那么惠顺翁主已经好了,惠静翁主为什么还不能克服疾病?”

    “也许是惠静翁主性格豁达,受到季节的感染更为严重。不过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请大人不要过分忧虑。”

    “问题是现在没时间再等了。”

    政浩心里郁闷之极。医官们面面相觑,不再説话了。就算为了政浩,长今也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了。

    “依奴婢看来……”

    “你觉得这样的场合有你医女説话的份儿吗?你以为这是什么地方,随随便便站出来説话?”

    郑润寿打断了长今,愤怒地説。自从青苔事件之后,他早就把长今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长今每做一件事他都横挑鼻子竖挑眼。当然,内医院副提调却不会纵容他。

    “这是什么话?殿下不是説过吗,医女也是接受过严格医学教育的人,她们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一听是医女就全盘否定她的意见,那国家为什么还要耗费财力去培养医女呢?内医女不要在乎别人的脸色,言者无罪,但説无妨。”

    “是。依奴婢看,翁主患的不仅是春季病,而是眩晕症。眩晕症的起因大致有风、火、痰、虚四种,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其治疗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

    “那么,你是説两位翁主的病因不同吗?”

    “是的。由痰引起的眩晕症是因为消化功能降低,由虚引起的眩晕症则因为气力不足、贫血等,惠顺翁主的病因可能是二者之一。相反,由风或火引起的眩晕症则与肝脏有很大关联,惠静翁主的病很可能是由这两种原因中的一种引起。”

    “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我认为应该改变处方,先治疗风或火。”

    “不可能!”

    “从前我们不知道这种荒诞无稽的理论,给病人治病也没出现过任何问题。”

    长今话音刚落,医官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反驳起来,会场喧闹不堪。年轻的政浩被任命为内医院副提调,本来就有很多医官心怀不满,现在他竟然公开庇护一个卑贱的医女,医官们想趁此机会发泄心中的愤怒。

    “疾病大致可以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虚症用‘补’法来补充元气,实症则用‘泻’法排除体内毒气,不是有所谓的补泻法吗?”

    “这与目前情况不同。”

    “有何不同?”

    “不管实症也好,虚症也好,因为起因相同,所以患的应该是同一种病,不可能有其他处方。”

    “那么,用同样的处方治疗两位患者,为什么一个痊愈,另一个却持续加重呢?这个你怎么解释?”

    “这个……”

    “这不是内脏的差异,而是心理上的差异。尽管她们患的同为春季病,但是其中一位受季节影响较深。难道不是她过于敏感的缘故吗?”

    “是的。”

    医官们异口同声地附和。长今并不同意他们的説法,而且当务之急是尽快治好惠静翁主。怒火中烧的敬嫔朴氏説不定会把责任归咎于政浩一人。

    “这叫辨证施治。动员所有的资料诊断疾病,并非只局限于大家知道的方法。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新生事物刚刚出现时,人们都会感到陌生。现在我们熟知的很多事物刚开始出现时不也是陌生的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听内医女这么一説,同样的病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病也可能使用相同的方法医治。那就交给医女吧!”

    没有人回答,只有一声接一声的长长的叹息,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反对意见。

    所有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们两个。长今説出了心中隐隐的担忧。

    “大人可能会因为我而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我只是尽我自己的职责而已。如果他们鸡蛋里挑骨头,那就让他们挑去吧!”

    “您好象太偏向我了。”

    “就算你説错了,我也要偏向你,何况你説得对,我怎能不站在你这边呢?”

    长今十分惊讶,面带嗔色地望着政浩。

    “如果我説错了,请您不要偏向我,给我纠正才对啊。”

    “我不想。”

    “为什么不想?”

    “首先你不会説错话,即使你説错了,我也会当做没听见而放过你。在你正确的时候肯定地点点头,这样的事情谁都能做到。”

    “这样会失去分辨能力,还会给您带来伤害。”

    “所以説嘛,只要你不出错就行,就像以前一样。”

    与长今的忧虑恰恰相反,政浩的表情很平静,声音和语气也是平静的。

    因为惠静翁主气力虚弱,医官一直坚持采用滋补的方法,长今与之相反,首先从退热开始治疗。才过了两天,正好是惠静翁主生日的前一天,她竟精神抖擞地从病床上站了起来。第二天吃生日餐时,她説説笑笑地享受着自己的生日,仿佛从来就没有生过病。内医院沸腾了。医官们纷纷表示不满,对医女的行医权和赋予医女这种权利的内医院副提调提出置疑。

    吴兼护退位后,新任都提调郑顺朋从一开始就遇上了不容忽视的障碍。如果不处罚闵政浩,医官们就吵嚷着告御状。面对医官们的威胁和折磨,他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正在这时,慈顺太后突然病倒,情况发生了紧急转变。太后于成宗四年(公元147年)被册封为淑仪,王后尹氏遭到废黜的第二年,她被册封为贞显王后,是当今国王的亲生母亲。眼看燕山君倒行逆施,她终日担心晋城大君会遭遇不测,没过上一天安稳的日子。当朴元宗带兵冲进景福宫要求废除燕山君时,她毫不犹豫地应允了,真不愧为勇敢的母亲。

    母亲卧床不起,这对大王和王后来説无异于晴天霹雳。此外,还有一件事更让他们愁眉不展。太后娘娘的病并不是十分要紧,但不知道为什么,太后不仅不接受治疗,就连食物也一并拒绝。大王和王后每天早晚两次前去苦苦哀求,太后就是不肯点头。

    大王的哀求都不肯听,太后又怎么可能听从御医女的话呢。最后连长今和银非都动员起来,还是不起作用。

    太后已经四天没喝一口水了,这样下去,就算没病也会生出病来。长今想来想去,决定去找淑仪。

    “太后娘娘仍然不肯进食吗?”

    “是的,而且一句话也不説。”

    “这可糟了,王宫里的第一长者坚守岗位,女官们才能安静……”

    “太后娘娘好象是向殿下宣战。”

    “怎么可能呢?”

    “我留心观察了一下,每次大王前去问安,太后娘娘似乎都格外生气。您能否猜猜是怎么回事?”

    “怎么会呢,她最疼爱自己的儿子了。”

    “越是疼爱,就越是为儿子操心啊。”

    “这倒是……难道是为了那件事?”

    “您能猜出来吗?”

    “我曾经听她説过,殿下过分偏袒宋祀连大监,她非常忧虑。”

    宋祀连(1496-1575),发动“辛巳诬狱(151年)”处死安处谦*(朝鲜中期的文臣)的罪魁祸首。他一直为自己的卑贱出身而感叹,虎视眈眈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正巧被与安塘*(朝鲜前期的文臣)不和的沈贞*(朝鲜中期的文臣)发现,成为观象监*(负责观察天文和气候、判断地形地势优劣,并测定日期和时间的官厅——译者注)判官,后与内侄郑瑺密谋,诬陷安氏一家企图除掉沈贞和南衮等大臣,由此引发了杀戮以安处谦为首的安氏家族的事件,这就是历史上的“辛巳诬狱”。

    宋祀连因此立下大功,一举成为堂上官,之后三十年间,他一直位高权重,声势赫赫。

    “太后娘娘就因为这个而生病,并且绝食吗?”

    “是啊。自从殿下登基以来,还从未有过最近这样的太平时期,除了这件事还能有什么事呢。”

    作为一名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女过分劳神,也许她是为此而伤心吧。己卯士祸肃清了赵光祖等新进士类,时隔两年又要大动干戈,太后心里当然很难过。

    大王的确过分偏爱宋祀连。古人云,“过犹不及”,当年若非大王无条件地信任赵光祖,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太后担心大王对宋祀连的宠爱又要引起新的风波,既然反正能登上王位,就可能因反正而下台。

    长今决定去试试。

    “娘娘,请服汤药吧。”

    太后哼了一声,翻身朝里躺下,然后就连呼吸都听不见了。太后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毫不厌倦地逐一品尝各种各样的食物了。翻身朝里躺着的背影,就像一个年迈体衰的普通的老母亲。

    “大王和王后担心太后娘娘。他们説如果娘娘不肯服汤药,他们也拒绝用膳。”

    太后娘娘的肩膀好象抽搐了一下,但也只是瞬间而已。

    “如果太后娘娘不服汤药,奴婢绝不后退半步。”

    就连儿子和媳妇拒绝进膳,她都不闻不问了,又怎会对一个区区宫女的话做出反应呢。

    太后像泰山一样地侧身躺着,长今跪在一边,纹丝不动。两人之间是一碗逐渐冷却的汤药,还有无言的紧张。

    足足过去了两个时辰。长今的双腿早已没了知觉,但她最担心的是太后的身体。

    “娘娘,肩膀压疼了吧?长时间朝一侧躺,会伤到您的玉体。”

    这时,太后终于説话了。

    “如果你真有那么担心我,出去不就行了吗?”

    “如果奴婢退下,您就改变姿势吗?”

    “你説什么我都觉得烦,赶快给我出去!”

    “如果您答应我的条件,奴婢就退下!”

    “什么?”

    太后娘娘坐起身来大声喊道。长今大吃一惊,差点儿没尖叫出来,勉强忍住之后,她镇静地迎视太后的目光。当太后转移视线时,长今几乎窒息了。

    “区区医女竟敢跟我讲条件?”

    “是的。如果您能猜出我的谜语,我就乖乖退下。如果您猜不出来,就请把这碗汤药服下去。”

    一番冥思苦想之后,长今终于想出了个办法。按照长今的设想,不管太后猜中与否,都不能不服汤药。

    “我看你是疯了。应该吃药的人不是我,而是你!”

    “尽管我生活在宫里,但内医女也是老百姓。对于这个国家的百姓来説,大王就是天,也是希望所在。然而现在,大王绝食了。原因不是别的,就因为大王的天,大王的希望,也就是太后娘娘您拒绝服汤药啊。”

    太后娘娘紧紧盯住长今,恨不得把她吃掉,但她还是认真听长今説话。

    “如果太后娘娘肯服汤药,殿下重新接受御膳,奴婢情愿疯掉。”

    “你这孩子真是荒谬绝伦。我看你怎么并不陌生啊?”

    “您还记得四年前御膳房最高尚宫的比赛吧?”

    “哦,对了,我想起来了,你是韩尚宫手下的上馔内人?”

    “正是。”

    “做菘菜饺子的也是你?”

    “您至今都还记得,奴婢真是感激不尽。”

    “可是,你怎么成了医女呢?”

    长今迟疑片刻,不知如何作答。如果以实相告,那么被判谋逆罪的事也必须和盘托出。太后娘娘怎能服用企图加害大王的医女送来的汤药呢,她的态度必然更加强硬。可是话已经説到这个份上,现在也只能如实禀告了。

    “韩尚宫嬷嬷是我的师傅。我从小失去父母,是她给了我母亲般的关爱。听説韩尚宫因谋逆罪被带到了义禁府,我不能坐视不动。我想面谏王后向她禀告冤情,所以我就跳进了中宫殿,结果被发配到济州做了官婢。”

    “听你这么説,韩尚宫不应该判谋逆罪了?”

    “就算面对天地神灵,我也敢保证。”

    “放肆!也不看看我是谁,竟敢説什么委屈、什么冤枉?难道朝廷会诬告一个无罪的尚宫吗?你是不是真想跟你师傅去呀?”

    太后娘娘大发雷霆,长今只好闭口不语。如果直接回答,只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

    太后怒气冲冲地盯着长今,仿佛把她撕碎了吃肉也难解心头之恨。突然,太后咂了咂嘴,好象口渴了。长今没有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娘娘,您杀了我也没关系,但是请您一定要把汤药服下去。”

    “你就这么想死吗?”

    短暂的瞬间里,无数张面孔掠过长今的脑海,父亲、母亲、韩尚宫、丁尚宫……

    所有先行一步的人,很快就可以和他们见面了,所以不算什么问题。连生、银非、云白、一道,还有政浩和德九夫妇,他们善良的面孔浮现在眼前,转眼又消失了。长今在思考有没有必要为此背弃他们对自己的爱,独自离去。

    长今深深地知道失去至爱的痛苦,所以略微犹豫了一下。长今确信自己的死绝对不会只给他们留下悲伤,就像父亲、母亲、韩尚宫和丁尚宫的死对自己一样,人不可能消失,而是在生者的心里再生。

    “如果要用我的生命和这汤药交换,我愿意。”

    长今正视着太后的眼睛。太后仿佛被长今的气势压倒了。

    “好!我听你出谜语!如果我猜对了,你不但要乖乖退下,你的生命也要交给我,知道了吗?”

    “怎么会不知道呢?”

    长今调匀了呼吸,悄悄咬了咬嘴唇。太后娘娘似乎也很紧张,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长今的面孔。

    “有一个女人,她的主要职务是食医。据説,中国皇帝最早设立食医的职务,就是因为这个女人。她生为奴婢,却是全家人的老师。女人生前,天下是一座山;女人死后,天下变成一片汪洋大海。请您猜猜她是谁。”

    不仅中国,朝鲜初期也曾存在过食医制度。所谓食医,就是负责王宫料理的司膳署正九品官员,主要负责王室食物的检查和卫生情况,最初设立于高丽时代,当时称做尚食局,中

    宣王*(高丽时代第6任国王——译者注)时更名为司膳署,一直延续到朝鲜初期。

    太后好象在责怪长今出的谜语太难,注视长今的眼神里含着抱怨。对于长今来説,这个谜语关系到身家性命。

    太后娘娘不停地变换着坐姿,仿佛片刻也难以安静。突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身子不再转动,满是皱纹的眼梢也随之舒展开来。

    长今猜不透太后的意思,凝视着她的眼睛。

    “娘娘,这个人是谁?”

    太后娘娘哭了,她那衰老的眼泪轻而易举地打动了长今。

    长今也吧嗒吧嗒地掉眼泪,随着太后一起哭。

    “这个女人就是母亲!对不对?”

    “对……”

    现在,长今已经成了将死之人。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食医,每天都要询问有没有哪儿不舒服,有没有吃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她关心全家人的健康。母亲就像奴婢一样照料着家中杂事,对儿女来説,则是教会他们人生道理的老师。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坚固。母亲死后,子女们的眼泪会变成汪洋大海。”

    “是的,是的,娘娘……”

    长今忘记了自己将死的事实,连连点头,眼泪长流。看着年迈的太后痛哭,长今想起自己的母亲和韩尚宫,心里更难过了。哪次想起她们能不泣下沾襟?尽管坚信她们活在自己心中,但只要想起她们,还是情不自禁地流泪,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样的悲伤和遗憾?

    太后哭了许久,终于举起了药碗。长今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她以为自己看错了,擦干眼泪凝神细看,太后娘娘分明喝下了汤药。长今又哽咽了,泪水模糊了视线。

    “你出去吧。”

    太后娘娘喝完汤药后,安静地説道。长今拿着空空的药碗,静静地退下。走到门前,长今听太后説道。

    “现在,你的生命是我的了。”

    “大妃殿症候向愈。上赏药房有差。赏医女长今米、豆各十石。”

    《中宗实录》记载了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