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从万历二十七年平定播州之乱,至如今整整四十五年,期间经历了丧夫、丧子等人生大变故,七十高龄仍旧抗贼守土。在得知皇帝行在之后,她立即带兵勤王,对大明是赤胆忠心。
其所练白杆兵,更是在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中获得赫赫功勋,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强军。
作为硕果仅存的名将,秦良玉的待遇自然也很高。朱慈烺不敢让这位七十一岁的老将再出入战阵,但也不能将之闲置,否则会给人一种不用老成之将的错觉。如此想来,总训导部这个位置倒是不错。
首先从品秩上来说,大都督府四总部都是挂的都督衔,与秦良玉故官一致。因为秦良玉的战功显赫,资历过人,授以上将军衔,位在诸将之上,没人敢有不服。
在这个时代,忠诚、牺牲还是主流思想,就算人心涣散,甚至有人认为朱明已经失去了天眷,但谁都不敢对这种主流思想进行否定。让秦良玉这个道德标杆作为士兵的思想引领者,的确要比太监强多了。更何况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就是被宦官构陷,冤死狱中,这份任命也算是对中官出身的训导官加以鞭策。
“大都督府拜将授印大典在后日举行。”朱慈烺宣布之后,示意散会。
在场的武将们很快就得到了消息,这次的拜将授印大典并不是为秦良玉一人准备,而是借秦良玉在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彻底让皇帝承认东宫军制,所有已受将军军衔的将领都要登坛受印。
这消息很快就得到了礼部的确认。
即便条件再艰苦,皇帝亲自主持的典礼也不能马虎。所有将军都要到礼部学习进退礼仪。排演无碍方才能散去。
朱慈烺最头痛这种类似宗教仪式的典礼,所以亲自参与了授衔典礼的制备工作,确保这个新创的典礼庄严肃穆、简洁大方。
其中“简洁”是最重要的。
“殿下,”吴甡作为礼部尚书,这事自然是他的任务,“敢问:是按照军衔序列登坛。还是按照职属?”
朱慈烺停下手中的事:“按照军衔高低顺序授衔。”
“那是四总部在前,还是各镇主官在前?”
“四总部在前。”
“那赐宴是用九奏还是五奏?是按洪武制定曲目还是永乐曲目?授衔拜将之后,是否要加入大阅,礼成之后是奏《武成之曲》或是改成《永皇图之曲》?”吴甡连珠问道。
这些问题都是礼部诸臣争论不下的问题,无论用哪种,都有人能以各种理由进行批判。朱慈烺的确在帝国典章上下过功夫,但是礼乐这种高端领域,他还真是没有涉猎过。
在宫中生活了十五年,每天吃饭时奏的曲目歌舞他至今都没认全过。
“这个。都由吴先生说了算吧。”朱慈烺道:“我是绝对支持先生的。嗯,那个,我先去都督府开会,先生保重身体。”
吴甡还要说话,朱慈烺已经打着哈哈传人更衣了。
如今虽然改了五军都督府为大都督府,却没有明确设立大都督一职。这个职位过于重要,必须在军中有极高声望。朱慈烺本人倒是有这个能力,就怕自己一旦担任了这个职位。按照传统来说,以后大都督就只能由储君担任了。
朱慈烺并不乐于见到如此重要的军职成为花瓶摆设。甚至可能长时间空缺。只能不挂头衔,做个实际掌门人罢了。
今天大都督府开会的议题就是确定冬季攻势的战略实施方案。
“虽然我军以光复一地,巩固一地为宗旨,但是此番冬季攻势实乃火中取栗,所谓可一不可再者。若是拘泥巩固,恐怕日后许多地方光复起来更加麻烦。”尤世威等明军老将。很不愿意看到兵力足以横扫,却因为行政力量跟不上而作罢。
在他们看来,先势如破竹地收复失地,然后再慢慢整治,这样显然能够更好更快地平定天下。然而他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