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七十四节 剿匪帮官军平东北 升少将夏完淳面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同那些议员打交道更没兴趣去做什么言人。这不在脑中飞快地盘算了一番后他立即就找到了合适的替代者。

    “陛下参谋府的林若寒乃是我朝头科进士在军部素以通古博今、文辞华丽而闻名应该是个不错的人选。”“可惜身无战功无法服众。”“那黄元帅的二公子黄斐呢黄上校出身世家自幼便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黄斐的脾气躁了些不适合出面同国会打交道。”……

    夏完淳一连推荐了好必位合适人选却被女皇一一否决。无奈之下他只得眼巴巴地望着女皇希望自己刚才只是胡思乱想。而孙露这会儿却忽然话锋一转道:“那夏卿如何看待我朝现在的6军?”

    被女皇跳跃式思维弄得有些迷糊的夏完淳迟疑了一下后回答道:“回陛下我朝如今威甲天下四夷臣服。特别是火枪、火炮的明使得中原的军队不再畏惧于塞外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距离和气候上的因素也让帝国很难再继续动用大军开疆拓土。不过就算是如此帝国在6地上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些威胁并非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是具体的民族而是指帝国的本身。众所周知我中华是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仅西北东北的民风彪悍而又不羁就算是在中原千百年来宗族间的私斗也从未停歇过。在此次的东北匪患之中就有不少是宗族、同乡会之间的械斗。一旦帝国内部出现问题总免不了会有外敌窥探所以只要帝国一天不排除6上威胁保有常备驻军就是必要的。”

    夏完淳回答得十分谨慎前面半段话几乎是现下一些士大夫的老生常谈之后一段则是他为6军做的辩护。中华帝国的强盛使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理。这也难怪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大乱之后必是大治。特别是在消除了游牧民族威胁的情况下人们头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裁军恤民。毕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保养一支常备6军都是极其耗费钱粮的一桩事情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处心积虑地想过各种各样既可保留常备兵力又可少耗费甚至不耗费钱粮的办法。这其中做得最为彻底的当属朱元璋了。不过朱皇帝虽号称养百万兵不费一文钱但实际效果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最终还是绕回了募兵这条老路上来。毕竟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事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而中华帝国目前在6上的兵力虽不及前朝号称百万之众却也将近有五十万的常备驻军。不过这五十万驻军却并非前朝那般靠屯耕自给自足的军户而是切切实实拿军饷吃皇粮的军队。因此内阁每年拨给6军的预算丝毫不亚于前朝所谓的百万大军。于是乎一些人便认定这是朝廷糜饷劳师的表现认定惟有裁减军队才能缓解军队给帝国财政带来的压力。而这些人的理由也看似十分充分既然四夷已然臣服为何还要驻军四方?既然一个配有火炮的连队能让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望风而逃为什么还要在西北囤兵三十万?既然羊毛、纱厂能让蛮夷驯化为什么还要带着枪炮去交涉?实在是有违君子之风啊。

    以夏完淳的脾性当然是不屑去回答那些愚蠢而又短视的责问。但女皇刚才的问话却让他产生了一丝不安难道女皇被那些人动了吗?正当他在心中忐忑不安之时只听孙露又跟着反问道:“哦卿刚才所的是常备驻军?”

    “是的陛下常备驻军。即将6军目前由战备为主的战略转为以防卫为主的战略。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夏完淳顿了一顿强调道。这是他从西伯利亚归来后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此时出来多少会有那么一些不成熟但夏完淳总觉得在这个时候自己多少该些什么。

    “知道了真是很精彩的分析呢。”孙露听罢抬起头和蔼地微笑道:“不过这一切总得有人向世人解释不是吗?朕希望军队对自己的定位能有一套完整的构思而不仅仅是某个大臣一个设想或是一本奏折。因为这可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啊。”

    “是陛下臣明白了。”夏完淳心情复杂地应答道。此刻的他实在是难以抉择是留在京师还是返回驻地。

    然而就在此时孙露却忽然将话题一转道:“好了这事以后再。现在倒是有一个熟人要见见了。”

    “熟人?见熟人?”夏完淳再一次被女皇的跳跃式对话给弄蒙了。

    “恩西藏大臣现已回京了。”孙露淡然地头道。

    “陛下这么张煌言张将军也来了?”夏完淳刚才疑惑的表情瞬间转为了欣喜之态。曾任6军尚书的张煌言虽不及现任6军尚书张家玉来得声名显赫甚至就单纯论战功而言还及不上现在的夏完淳不过饶是如此在夏完淳等人眼中张煌言依旧是他们尊敬的尚书大人。这其中固然有张煌言出任尚书时因为人公正严明而留下的好口碑不过其主动放弃内阁大臣之位而前往西藏收服藏王的胆识更是令人钦佩。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参与具体的作战行动但在民间老百姓还是习惯地将他同另一位进藏的将领李定国放在一起作为书艺人口中传奇式的主角。只不过夏完淳清楚相比老百姓那朴素的好奇心更多的士林人士则对张、李二人抱有强烈的戒心。原因无他谁叫此二人立下赫赫战功却“迟迟”留在边关不肯入京呢。就算期间张、李二人都曾上书向女皇就回京的事请示过可只要皇帝不应允那这错还是得怪在他二人头上。因为在一些士大夫看来问题完全在于张、李二人没有诚意。而今张煌言已然回京师却不知晓底下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来了。

    “是呀从康定到南京这条路可不短呢。”孙露双手交叉颇有感触地道:“而到对边疆各族的了解恐怕现在京师里头也没哪个人能比张煌言更有言权吧。”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