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告刁状。
按理说,喜欢干这种事的人是不地道的,并不值得称赞,尤其是冉闵,作为武将,本应该光明磊落。可我却必须要把这一段写上,王者的远见卓识,在冉闵与石虎的对话中彰显。
昌黎之战虽然失败了,但立有大功的人员依然要封赏。比如苻洪,授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平西郡公。
冉闵告的就是他。
出于私心,冉闵许是因为嫉妒,功劳比他大,赏赐比他多,冉闵心中多少是有些不服气。战场上或许也多有龌龊,同一地点协同作战,有些许摩擦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过这就未可知了。但我更相信冉闵是出于对石虎的忠诚之心,身处同一片战场,面对同一个敌人,本来不怎么照面的各单位友军,突然间摆到了一起,孰强孰弱一目了然。冉闵察觉到了苻洪的强大,料想到了苻洪对石氏集团的威胁,焉能不告?
“苻洪才智杰出,将士死力相报,诸子皆有非凡之才,且拥强兵五万,屯都城近郊,有危社稷,应秘除之,以安国家。”没有对苻洪细心深刻的了解,冉闵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就后来的发展形势来看,冉闵的建议是相当正确的。四十年后,正是苻洪的后代让整个中国北方重归一统。吞前凉,灭前燕,雄兵百万饮马江淮,整个东晋都在苻洪子孙的弯刀铁骑
下颤抖,差一点就统一了中国。难道,不值得当时的后赵去警惕?
冉闵并不知道后来的历史,但是从苻洪的身上,他看见了可怕与强大,看见了一个潜在的足以让他畏惧的敌人。所谓“密除之”,现在杀他,都已经不能太过声张。隐患与威胁,已然存在!
不过石虎的决策也是对的,“我正倚仗他们父子攻取吴(东晋)、蜀(成汉),为何要杀死他们?”因为冉闵的告状,石虎给苻洪的待遇更加优厚。
隐患是未来的事,后赵帝国没有等到那一天就已经烟消云散,然而后赵没灭亡之前,多方征战的石虎还是用得着苻洪的。
不过从增加苻洪的赏赐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石虎是认可冉闵的判断的。多给赏赐,以安其心,苻洪即使想要造反,也要掂量掂量石虎多加赏赐的恩惠。我不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伎俩,也并不多见白眼狼。更何况,造反有风险,行动需谨慎!没有相当的实力,苻洪并不敢轻举妄动。而对于石虎而言,所谓隐患,就还不是祸患。在更大的明的祸患没有被消灭之前,为什么要把它弄得那么明显?石虎,算得上是颇有手段的政客了,拉拢该拉拢的,利用能利用的,只要还在可控的范围,并不值得太过忧心。而且,事实证明,直到石虎死去,苻洪并没有造反,或许是恩义,或许是实力。苻洪自立,是石虎死后的事了。
至于冉闵。就此一事,我不敢把他和赳赳武夫相提并论。
339年八月,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准备北伐。九月,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
这是一场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后赵名将尽出,通过有效进攻粉碎了东晋庾亮的北伐计划。在此次战争中,冉闵发挥了他急先锋的作用。功劳虽然不大,但在此必须予以点明,冉闵还不是冉闵,他是后赵的将军,石虎的鹰犬,正一心一意为他的伟大国家全力征战着。杀起自己的同胞来毫不手软,虽然,他的骨子里流淌着汉人的血液,然而在沉睡中,并未苏醒!在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
到了此处,便有了一个始终困惑我的难题了,百思不得其解。抛与大家,算是请教了!
第一代投降外虏的人我们可以叫他汉奸,那么,第二代呢,我们该如何称呼?
再后来就到了石宣被杀之后的事情了,十万多东宫卫士被流放,心有不甘者在梁犊的带领下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出征平叛的冉闵打败了声势骇人的梁犊,平定了叛乱,于是,胡、汉各族将领无不畏服,冉闵在军中的威望空前高涨。
平叛大军还没有回到都城,石虎就已经死去,后赵也陷入的争夺权力的内讧当中。冉闵没有幸免,也不可能幸免地卷入其中。而他在军中靠战功积累起来的威望,就是他在那场内斗中争权夺利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