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敌人的马刀竟然削铁如泥,无论是兵器(古代兵器大都是木柄的,倭刀都能劈断,更不要说是现在的“神刀”了,即使有个别大力士使用铁柄兵器,也不可能太粗,以“神刀”的坚硬锋利和游骑兵们过人的力量,一刀下去照样砍断铠甲、还是铁盔都根本无法阻挡,本来尚有余勇的金军残兵终于彻底崩溃了。而中军的土崩瓦解则令两翼的回援变得毫无意义,尤其是他们得知猛安已死之后,就算还有想要负隅顽抗的,在游骑兵大队的两次齐she后也消停了。
辛弃疾深恨金人,何况以游骑兵大队单薄的兵力,也不敢接受几千金军残兵的投降,所以虽然不少逃生无望的金兵跪地求饶,却依然被疾驰而过的游骑兵一刀两断。见到敌人不接受己方的投降,一些自度不可能逃出生天的金兵自发地集结起来死抗,希望临死之前能够多拉几个垫背的,却反而成为了游骑兵们练习火枪she击的好靶子,最后这些困兽犹斗的金兵连一个敌人都没杀死,就尽数倒在了血泊之中。与之相反,倒是那些铁了心逃跑的金兵之中有不少人捡回了一条xing命,毕竟游骑兵大队再怎么厉害,人数毕竟才三百多,几千金军四散而逃的情况下,他们是无法全部追上歼灭的。
这次战斗是辛弃疾自带兵以来队伍中第一次出现阵亡的情况,虽然只是牺牲七人、伤残九人(基本都是被金军的重兵器砸到受的伤,战死的七人也大多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轻伤三十四人,却已经令辛弃疾颇为心痛。不过,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这次战斗也是他们历次战斗之中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后光是上交的拉弓拇指就有两千多个,如果将那些遗漏的也算上,金军起码也死了三千人,若是考虑到那些带着枪伤逃回去的金兵也大多命不久矣这个因素,辛弃疾他们事实上已经干掉了四千多个金兵,再加上守城义军杀死的金军人数,广宁府这个拥有接近一万金军的猛安之中还能战斗的官兵已经只剩不到两千人了
辛弃疾发动这次战役,主要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歼敌,而是要摸清金军目前到底还有多强的实力,为大宋下阶段的对金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所以此役大胜后,他并未见好就收,而是在与义军会合后果断决定进一步将战争升级,反正之前宋金两国只是事实上停战,并没有签署什么协议,所以谈不上什么失信,而“破坏和平”在这个年代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至于几万义军会不会因此罹难,辛弃疾并不是很在意,在他眼里牺牲这么几万乌合之众就能谈情金军虚实、并严重消耗金人的国力和军力,是十分划算的
由于广宁府的金军主力被歼,剩下的残兵不得不全部集中到广宁府固守,这样一来广宁府周边的广大农村以至县城就几乎全都成了不设防的地域,别说是精锐的游骑兵了,就算是才刚刚有点军队模样的义军,都可以轻易扫平,反正他们所要对付的,仅仅是几百个女真村长及其家人而已。一个月后,发展到七万多人的义军将广宁府围得水泄不通,辛弃疾派出去的斥候却连金军援军的影子也没看到,可他明明没有封锁广宁府金军主力被歼的消息啊思维敏捷的辛弃疾很快就意识到,金军恐怕不是不想派援军,而是短时间内根本就派不出援军,因为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多少可用的机动兵力
这也是金国恢复猛安谋克制度以后的一个副作用,虽然非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急切之间要想将兵力集中起来,却变得十分困难。本来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好歹金人还有十万主力部队,就算宋军出关,他们也足以坚持到二十个猛安的二线部队参战。然而,本以为万无一失的救援高丽之战却因为宋军的突然出现而吃了大亏,五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令金国元气再次严重受损。这时的金国虽然还有五万精兵,但上京这个国都与黄龙府等要地却又不可不守,这一分摊下去,金人能够挤出几千人的机动部队就算不错了。
而辛弃疾他们却偏偏又在这时出关捣luan来了。金国现在将才匮乏,兵力缺乏,一时间还真奈何不了“十万luan民”(注1),既然如此,还不如牺牲广宁府的军民,为征剿大军的集结争取时间。虽然现在正有个重要人物滞留在广宁府里,但是既然根本就救不了,又何必让一线的金军精锐去白白送死呢?但是,虽然他们的选择按照常理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天下万事从来都是“岂能尽如人意”而且他们还很不幸地碰到了不可以用常理来臆度的辛弃疾
金国兵部的高官们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他们的谨慎,刺ji了辛弃疾的雄心,这个嚣张的小子竟然想要凭借自己麾下的几百个游骑兵,以及那几乎是强抓过来的几万“义军”就为大宋拿下金国目前残存国土中最为富庶的东京道(包括现在的辽宁省西部以及吉林省大部)。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要知道就算不考虑外部的援军,光是东京道本身现在就仍有六个实力未损的猛安,而且都是实力较强而且忠诚可靠的女真或者渤海猛安,总兵力不少于五万,而现在辛弃疾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却还连一个猛安都没能彻底搞定呢而且如今东京道对于金国来说可以说是xing命攸关,一旦东京道真的遇到危险,上京方面又怎么会不派援军过来呢?
注1:在没有游骑兵大队详细资料的情况下,就算是见识再高明的官员,也不可能忽视号称有十万之众的义军,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这区区几百个游骑兵的身上。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