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华又让人拿来发了芽的土豆和红薯,给他们介绍马铃薯和番薯秧苗的样子以及这两种粮种的生长习性,育苗的方法和种植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张里正、葛村长不愧是种了很多年粮食的老农,他们根据顾远华介绍的这种新粮种的生长习性,立马就根据他们村当地农田情况寻找到合适马铃薯和红薯的种植地点。
顾远华的姐姐顾芳贤这次从登州给她运过来6000斤马铃薯和番薯,三个村长根据葛家村、古乐村、榆树村的土地和人口情况确定了每村试种多少。最终葛家村分到了1800斤的马铃薯、1800斤的番薯,剩下的被古乐村和榆树村平分了。
顾远华将每村各户的种植安排交给三个村长,并叮嘱他们在分发的时候一定要征取村民的意见,采用自愿原则。因为本身这次运过来地粮种数量很有限,所以要争取那种种植意愿最强的村民,这样才能保证粮种能够得到最好的养护,从而收获最多的果实,以便明年有更多的粮种可以推广其他村民种植。
顾远华和张里正、艾耆老约定说:“艾老、张里正这第一批粮种本官会免费借给村民们种植,在收获后需要归还本官同等重量的粮种就行,剩下的粮食都归村民自己所有。但明年葛家村、古乐村、榆树村需要选出种植这些粮种最好的村民,配合县衙将这两种粮种推广到同川县其他乡里。同样你们还给本官的粮种,本官也会免费借给其他村子。本官希望咱们同川县乡亲在推广这些粮种的时候,前三年能够大度和无私一些。这些粮种在同川所有百姓都能有余钱购买的时候,本官便不再干涉民间的自由买卖。希望艾老、张里正、葛村长你们能够支持和信任本官,本官希望同川的百姓能够不再挨饿。”
艾老、张里正、葛村长和其他两个村长听了顾远华的请求眼泪便涌了上来,艾老哽咽的说道:“县尊,您是在为我们考虑,我们也不是那等不明事理的人,您的要求我们一定会做好的,您放心交给小老儿。只要有小老儿在一天,湖田乡的每个人都一定会按照县尊您说的来办。”
顾远华激动的拉住了艾老的手,她用力的点了点头。
这次顾远华下乡只带来了3000斤,傍晚顾远华回到县衙有安排人将剩下的3000斤装车送到葛家村那边,并交代张里正他们来安排粮种的分派和育种工作。
顾远华当天傍晚又让黄典史明天召集全县最厉害的铁匠、木匠到县衙,她有事要吩咐他们去做。当天晚上顾远华翻查了不少农事和工匠技艺的书籍,找出现在村民们用的农具设计和锻造的情况。顾远华在大脑里努力的回忆她在现代的时候,去农村考察传统技艺的时候,在农家看到的现代农具样式。她根据在葛家村旱地考察时候,旱地土质情况,她选取了适合旱地使用的翻土、锄地等农具。
黄典史办事效率很快,第二天一早顾远华就在县衙二堂见到了黄典史找来的铁匠和木匠。顾远华和他们寒暄了几句后,便拿出了她昨晚根据回忆描绘出来的几件农具图样。一张铁锹、一张两齿钉锄、一张扁头铁锄、一张多齿钉耙、还有一张形似鹤嘴锄的铁镐,当她把这几张农具图纸递给铁匠和木匠们中间传阅。
待铁匠和木匠们穿越后,顾远华就见到他们眼神中闪烁着激动、喜悦和兴奋的情绪,于是便问道:“各位,我希望你们能帮忙打造一些这样的农具。不知道能不能打造出来呢?”
“县尊,您能详细给我们讲讲这些农具的细节么,样式上我们能是能打出来的,就这纸上有些细节没有标记的很明确。”铁匠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率先开口回答道。
顾远华凭着记忆开始和铁匠们详细的讲解和探讨了这些农具打造成型后要实现的具体细节。铁匠们拿着这些纸张如获至宝,他们接到顾远华要他们每样打造100把的大订单。他们离开县衙后纷纷赶回自己家,准备开始加班加点的打造这些农具。
铁匠们拿着农具图纸离开后,顾远华又拿出了一张图纸铺在桌子上,请木匠们上前观看图纸上的物件。木匠们围上来后,就看到图纸上画了一个他们从来没见过的物件,看上面的高度的标记,这应该是个很高、很大的物件。
顾远华见他们满头雾水的样子,便详细的和他们介绍水车的运作逻辑。顾远华对于水车怎么制作其实不是很清楚,她只知道水车运作的样子,所以她只能尽量给木匠们多描述一些她知道的细节。就见木匠们听着她的诉说,纷纷开始思索,然后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始讨论打造的方法和原理。
由于这是个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一时半会儿大家也没办法直接给出承诺,只是和顾远华商量让他们回去再研究研究。顾远华见水车这个事一时半会儿也不是立刻能做出来,便也只得让木匠们都先回去。但是她给木匠们提出了个思路,这个水车的动力装置可以合理利用牲畜动磨盘,在磨盘上嵌入几个柱子,在柱子顶端安装齿轮利用履带等制作一个传动装置。这样动物拉磨磨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带动水车了。同川县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大豆等等,这些都会用到磨坊的,所以这样建设是最合理的方案。
木匠们接到顾远华给他们提出的难题,一个个陷入沉思,纷纷低头思考着走出了县衙,他们要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顾远华安排好铁匠和木匠的事后,带着两个护卫,骑上马又去了葛家村,她要去看看那边对马铃薯和番薯的育苗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了。同时她也要和张里正他们约定一下她找人新打造的农具在村民中试用的工作要怎么安排。